央视网消息:在本届进博会上,2500平方米的中国馆是国家展中最具人气的场馆之一,那里集中展示了很多彰显中国“智”造的展品。从一个个细小的零部件到最终铸成“国之重器”,这些展品的背后需要一条完整、庞大的产业链支撑。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这条中国“智”造的产业链。今天,我们先从一台盾构机说起。
总台央视记者 陈晰:盾构机又称“钢铁穿山甲”,是开挖隧道的利器。这是中国馆里展示的盾构机,这台盾构机因为施工环境处于终年降雪的高寒高海拔区域,所以,它的名字叫“雪域先锋号”,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高原高寒硬岩掘进机。
一台盾构机有几层楼高、几百头大象重,接下来我们把它拆解开,一台盾构机有一万多个零部件组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些零部件的产业链地图。可以看到,刀具和主轴承主要聚集在河南,电机主要是在山西,齿轮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重庆。
而如果回到十年前,当时这条产业链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断点,像轴承、减速机、刀具这样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还制造不了,盾构机的产业链是怎样串起来的呢?
在河南郑州的中铁装备,一批即将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的盾构机即将下线。
总台央视记者 陈晰:大家顺着我的手看过去,盾构机最前端黑色的、像滚轮一样的组件就是刀具,也是整个产业链上的关键点。不同的地质对刀具的硬度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花岗岩就需要硬度很强的刀具,而这种泥沙岩就得用柔韧性好的刀具。
中铁装备集团总工程师 贾连辉:这种高耐磨高韧性的刀具是我们产业链的突破。涵盖(刀具)上下游的企业有20多家,这种协同创新我觉得是重大装备业的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铁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负责人 孙志洪:盾构是结合工程项目的定制化的大型工程装备,它有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我们就联合国内外的高校和龙头企业,制定标准,搭建实验台,做各项的结构参数,联合进行攻关研发,实现国产化。
用这种协同创新的办法,这些年,我国聚焦盾构机产业链上的“短板”依次突破了被称为盾构机“心脏”的主轴承、橡胶密封、变频器等一系列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夯实了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制造企业的发展。
在这个仓库里,记者看到一排一排的货架,上面摆放着电机、液压泵等配件,数下来一共有五六十排,就像一个盾构机的“零件超市”。
中铁装备集团采购中心总经理 赵卉:以这个减速机品类为例,已经有十几家的这个供应资源。不但有河南本省的,还有一些是在长三角、北京、天津和成渝地区,而且现在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了。
实现了产业链的完备,工程师们还在不断把盾构机做出新花样。原本只能水平前进,如今能上下坡、能拐弯,还能垂直作业,通过一项项创新突破推动着产业链不断升级。在这个基坑里,工程师们正在做一项新试验。
中铁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负责人 孙志洪:这个是在做主轴承的国产化试验,以前,我们实现了3米(直径)级的主轴承的国产化,通过产业链的升级,现在我们在做6米(直径)级国产化主轴承的试验。全工况的模拟试验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实现工程化的搭载应用。
从基础材料、元器件到关键部件,再到整机,串珠成链。目前,我国盾构机的上下游企业已经有上千家,仅中铁装备,盾构机订单总数超过1600台,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六年世界第一。
总台央视记者 陈晰:中国馆里,除了强大的“中国链”支撑起的国产盾构机,上天有中国商飞自主研发的一系列飞机,入海有“深海一号”能源站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还有惠及民生的中国高铁、各类智能设备。中国“智”造的背后,正带动各行各业产业链越来越完备,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强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