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1月24日电 海岸线长度全国首位、岛屿数量全国首位,这是海洋赋予浙江的自然优势,也让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的理念在之江大地深深扎根。
货轮停靠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装卸货物。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浩瀚东海、勇立潮头。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的“八八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年8月召开的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拉开浙江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序幕。
20年来,浙江锚定目标、驰而不息,探寻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建设全球一流海洋港口为引领、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动力、以加强海洋科教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的海洋经济发展良好格局。
向海而兴,蓝色通道扩大开放力度
1000多年前,产于浙江龙泉的瓷器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温州朔门古港换船出海、走向世界;如今,巴西铁矿石、澳洲小麦、阿根廷玉米和义乌小商品、宁波机电产品都在宁波舟山港交汇,深夜满载进口和出口货物的巨轮旁,钢铁机器与工人配合默契娴熟。
港口是联通陆海的枢纽,一条条海上蓝色通道,成为陆地资源小省浙江实现发展的新增长极,进出的货轮、来往的卡车和忙碌的吊机,彰显着经济的脉搏和澎湃的动力。2022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12.5亿吨,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35万标准箱,稳居全球第三。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新华社记者 魏一骏摄
依托口岸码头物流,舟山建立起了集大宗粮油中转物流、仓储加工交易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粮油产业基地。
在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老塘山三期码头,装载着6.3万吨巴西大豆的云龙峰号散货船正在减载,“瘦身”后驶入长江,前往江苏泰州。
老塘山港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粮食进境口岸,也是长江流域粮食进口的咽喉,目前园区集聚各类粮油加工仓储物流贸易企业40余家,年粮食加工能力280万吨,2022年实现进口粮食中转物流量2500万吨,占全国进口粮食中的17%。
从物流到产业,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的发展成为浙江向海而兴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浙江海洋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58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0355亿元,年均增长15.5%,海洋经济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年来,浙江充分利用港口物流优势,持续放大“海”的优势,不断加快开发大港口、建设大通道,发展大物流,形成以宁波—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为基础的沿海港口体系、现代物流系统和与港口物流密切相关的产业体系。
2021年浙江省发布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要培育千亿级现代港航物流服务业集群,至2035年形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临港产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强港。
杭甬复线宁波一期滨海互通上跨金塘大桥架梁施工现场。新华网发 姚峰摄
水路在发展,陆路也在开辟。自宁波镇海进入舟山,一路上金塘大桥、西堠门大桥、桃夭门大桥、富翅门大桥连接,使舟山改变了“海上悬岛”的历史。
2021年12月29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全线建成通车,舟山连岛高速公路建设里程达到74公里,跨越8个岛屿,成为中国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和最大的跨海桥梁群。当前甬舟铁路的施工也正紧张进行中,这条铁路的建成,将终结舟山不通铁路的历史。
陆海大通道“一通百通”,事关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逐一建成,支撑蓝色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石越来越稳。
向海而强,传统产业的升级蝶变
在舟山群岛南部海域,一个陆域面积140平方公里的海岛——六横岛正在经历传统海洋经济产业的升级蝶变。
“全球十大修船厂有三家集聚在六横岛。”舟山市经信局船舶工业处处长严海滨介绍,船舶修造是舟山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传统海洋经济产业,舟山目前具备年造船700万载重吨、年修理万吨级以上各类船舶3000艘的能力,连续5年修船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一直以来,船舶修造业背负着“3D”(危险Dangerous、困难Difficult、脏乱Dirty)声名。“过去修船厂油污比较重,再加上喷砂除锈的修船方式产生的粉尘特别多。”2022年修船量位居全球前列的舟山市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军挺介绍,转型升级是继续做强的唯一出路。
六横岛上的所有修船厂都对传统修船生产方式和作业方式发起了挑战,全面启动喷砂除锈替代工艺改革。
走在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的船坞边,随处可见工人或是操作手柄、或是操控起重车,通过终端控制超高压水射流除锈装备,看不到滚滚灰尘,也闻不到刺鼻气味,更没有了坞底大量的残余铁砂,附着于船板外壳的污垢和锈迹便被清除干净。
“作业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单位作业效率提高了近3倍,一年节约铜矿砂42000多吨。”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华说。
东海“小开渔”,千帆出海忙。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除了船舶修造业,捕捞渔业、养殖渔业、临港工业等原本依海而生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力量支撑、贸易政策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都迎来了产业提升。
过去,“靠海吃海”的舟山人常常研究怎样一网打上更多鱼;如今,舟山百姓则在思考,怎样把一条鱼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挖掘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舟山市常青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原本每吨4000元左右的海鲜原料,通过蛋白肽提取技术,加工制成了每吨10万元的肽粉,在保健品消费市场大卖。
从渴求“一网鱼”的经济效益,到探索“一条鱼”的多重附加价值,这是“八八战略”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正从“浪花朵朵”化成澎湃之势。
2019年底,全球投资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一期项目全面投产;2022年2月24日,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在舟山秀山岛成功下海,LHD潮流能工程连续运行时间保持全球第一。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新华社记者 贾雨田摄
20年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充分挖掘“海洋生产力”,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岛旅游、远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启动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我们逐渐明确了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经济的方向,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未来还将继续锚定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的定位,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闯出更广阔的新天地。”舟山市普陀区委书记孙志龙表示。
向海而生,人海和谐共筑生态美
驾车穿行在“月环型”的玉环市漩门湾大桥上,两侧湿地公园水波粼粼,256种鸟类会在此栖息驻留,成为东海沿岸候鸟最佳观赏点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为了摆脱耕地少淡水缺、孤悬海外的现实困境,玉环百姓几乎完全靠着人力,削平半个山头,将52万余方石料投入急流中,建起一座连接海岛与陆地的大坝。一条12米宽的大坝,就此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通道,让海岛小县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
然而,大坝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由于坝体阻隔了洋流,导致海湾内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水生物种资源萎缩。
撤坝势在必行。2017年,玉环市委、市政府提出建桥撤坝方案;2021年6月,与大坝平行建起的漩门湾大桥正式通车,双向六车道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当年参与大坝建设测量的玉环市民刘时金说,从前建坝是为了发展,如今撤坝则是为了更长远地发展,“湿地沿岸随处都能见到休闲的市民和观光的游客,民宿露营办得都很红火。”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十一”假期,“升级”后的漩门湾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
漩门湾两岸风光。新华网发 玉环市委宣传部供图
顺应时代转变思路,在改善人海关系的选择中,玉环故事在浙江并不是孤例。2020年底温州洞头拆除灵霓大堤坝头为洄游鱼儿“让路”;2022年初,宁波奉化清理滩涂落石还马鲛鱼一个安稳的家……沿着6700余公里的海岸线,浙江各地人海和谐的发展实践比比皆是。
2020年7月,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修复案例(第一批)》,成为入选十大案例中唯一的海洋生态修复案例。洞头302个海岛也在持续探索“两山理念”在蔚蓝大海的转化通道。
浙江省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洞头分局局长陈旭阳介绍,不久前,国家开发银行牵头6家金融机构与温州洞头区签订了2023年23亿元贷款合同,标志着全国首批海洋生态修复类EOD项目(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落户,解决了以往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融资难等问题,通过治理促进产业发展,将进一步放大“海上花园”的吸引力。
杭州湾湿地公园的水雉。新华网发 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从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到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发展观,浙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从点到面、陆海联动,出硬招,求实效,立足管海护海,加强海域海岛执法监管,持续组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构建蓝色生态硬屏障。
2020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建立首个省级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试点;实施全域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
为了更高水平保护海洋生态,截至目前,浙江已形成省、市、县三级生态预警“一本书”、生态风险“一张图”、生态问题“一张表”,全面掌握生态家底,形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策划:邬焕庆、储学军、钱彤
监制:袁震宇、周红军
执行:廖晓华、万方
统筹:翁璟、马江
文字记者:袁震宇、黄筱、吴帅帅、林光耀
海报设计:郭妍廷
编辑:王莹、汪亚、郭妍廷
新华社浙江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