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粮食收获时最怕遇到坏天气,现在村里建起集粮食储存、烘干、机械服务于一体的农事服务综合平台,粮食可以及时烘干储存,再也不用怕了。”江苏徐州铜山区马坡镇和畅庄村种粮大户王银峰高兴地说,“以前自己也想建个仓储房,但苦于没有用地指标,现在有了这个大的,就不用考虑自建了。”
和畅庄村的这个农事服务综合平台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烘干区和仓储区,还有机械存放区,由村里和种粮大户共同投资260万元建设,可以服务本村及周边近万亩粮田。“村里有建设用地,还出了一半的资金,种粮大户再出一部分资金,实现共建共享,农业规模生产的农事问题彻底解决了。”和畅庄村党支部书记支前锋说。
如今,在徐州市铜山区像和畅庄村这样的农事服务综合平台已有5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铜山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进行的粮食规模经营附属(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方面的改革探索。”铜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铜山区农业农村局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李同立全程参与了这项改革试验任务。在他看来“这是逼出来的改革”。铜山现有85万亩粮田,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1825家,但仅有不到300家有配套的粮食烘干、仓储设施,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设施用地审批较为困难,手续也较为繁琐。“粮食烘干、仓储等粮食设施用地需要有合适的地类,并进行备案,同时还要缴纳复垦保证金,对于普通农户来讲,获得相应的用地较为困难。”李同立说,“当地村集体往往有规模较大的建设用地,但农业设施用地却无法得到有效使用,造成闲置。”
铜山从一“缺”一“有”中找到破解农业设施用地难的“钥匙”,那就是由村集体领办、新型经营主体合办、多元主体联办农事服务综合平台。为使改革科学落地,铜山按照“就近、便捷、集中”的原则,结合各地粮食生产面积情况,编制《铜山区粮食规模经营设施用地集约利用规划》。通过调查,摸清底数,梳理出5亩以上潜在的可以使用的地块,与现有的粮食生产进行匹配,保障每个片区均有对应的规模化烘干、仓储设施地块,每个地块可以辐射服务周边约1-2万亩粮田;探索多元化投资途径,新建5个试点项目,通过村集体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办或者社会资金投入等不同的方式,集中申请较大规模设施用地,吸引辐射范围内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参与投资、共同经营;进行制度化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按照投资方式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运营管理制度,比如烘干设施使用先后、存储场所分配、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化解,运行成本的提取、盈利的分配等;铜山区拿出奖补资金进行项目建设扶持,试点项目验收合格后,每个奖补50万元。
试点结果多方得利,成效明显。去年秋季,和畅庄村的种粮大户在阴雨天气中从容收获,将粮食及时烘干后出售,每斤多收入3分到5分钱。黄集镇左庄村利用高标准粮仓进行粮食存储待价而沽,从1.16元收购到1.38元售出,村集体增收14万元。大彭镇周棚村占地11亩的农事服务综合平台服务周边闸口、田巷及安徽萧县一万多亩粮田。目前,铜山5个试点项目用地近40亩,新增粮食烘干仓储能力18000平方米,可为近8万亩粮食种植提供烘干、仓储服务,满足了150多个粮食种植主体的农业设施用地需求。
“总结起来,农事服务综合平台发挥出五大作用。”李同立说,一是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应提高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节约粮食种植的生产成本;二是解除了种粮大户缺少设施用地的难题;三是节约了种粮大户的建设成本投入;四是全区进行布点,可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达到节约用地目的;五是以村集体为主导的设施用地,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凝聚力。
目前,徐州市铜山区依托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正在进行粮食规模经营附属(配套)设施用地审批机制、存量建设用地和设施用地综合利用机制、设施用地动态管理(总量控制、进出平衡)机制相关探索,并力求形成制度性文件,指导全区的设施用地审批和使用。(记者 胡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