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高原青柳见证援藏干部的接力奉献
2024-03-13 21:18:00  来源:新华社  
1
听新闻

新华社拉萨3月12日电(记者吕秋平、姜帆、黄耀漫)饭桌上,老中青三代人在讨论几棵树。

“那些树长了好几年才这么粗。”66岁的王跃一边说,一边用两只手聚拢成了一个乒乓球的大小。

“我在那儿的时候已经有碗口那么粗了。”58岁的高胜民说。

“现在那几棵树还活着呢,高得快碰到屋顶了,就给它们修剪了枝叶。”44岁的高帅说。

王跃、高胜民、高帅都有或曾有过一个身份——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的援藏干部。

尼玛县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因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风沙大,尼玛县城没有自然生长的树木。“那几棵树因为种在‘日’字形的政府办公楼里面,相当于阳光房,所以活了下来。”王跃说。

30年前,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奔赴雪域高原,为西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那12棵青柳树,见证了尼玛县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发展背后援藏干部的辛勤付出。

王跃是中国海油派往尼玛县的首批援藏干部之一,挂职常务副县长。2002年,他初到尼玛县时,县城连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在援建资金的支持下,王跃参与了县城主干道、政府办公楼及尼玛宾馆的建设。青柳树就是在办公楼建好后栽下、并随尼玛县一起逐渐发展壮大的。

王跃回忆,当时为了把尼玛宾馆打造成标杆式工程,他们特意设计了电梯构造。然而,尼玛县的高海拔却“吓退了”很多电梯公司。

“没人能确保电梯的各项零部件能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正常运行。”他回忆说。最终一家外资公司接受了“挑战”,成功安装了当时藏北地区的第一部电梯。

2004年,王跃结束了援藏任期,同样来自渤海之滨的海洋石油人吕明接过接力棒。他说,当时从拉萨到尼玛开车要开上两天。因为草原上没有明显的路,迷路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我们不小心开到了河道里。还好有车路过,把我们从淤泥里拽了出来。”吕明说。

吕明在任期间,尼玛县城接入了国家电网,有了网络,他也随之结束了不能给家人打电话的日子。

2010年,当过兵、学过医的高胜民开启了他的援藏任期,到尼玛任常务副书记。那时的尼玛县,基础设施水平已经大幅提高,援藏工作的重点也从改善“硬件”转变为培养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等“软件”上来。

“尼玛县的新生儿死亡率曾经高达20%,在我们组织当地医护人员到区外培训后的第一年,当地新生儿死亡率就降为零。”高胜民欣慰地说。

“80后”付晓宇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来形容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的接力。2019年8月,他抵达尼玛县挂职常务副县长。同年12月,他见证了尼玛县历史性地实现脱贫摘帽。

三年间,他们从发展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入手,为尼玛县建起了乡村振兴综合体和旅游酒店,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还在就业援藏方面发力,一批来自尼玛县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大型央企工作,为当地青年的区外就业埋下了宝贵的种子。

出生于1995年的强巴来自尼玛县卓尼乡。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毕业后,他来到河北秦皇岛一处海上油田,成为一名操作工,月收入最高能超过1.7万元。

“受我影响,我有好几个同村的小伙伴已经离开家乡,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强巴笑着说。

接替付晓宇从事援藏工作的高帅,是两个孩子的爸爸。离家时,二宝才一岁。

抵达尼玛后,挂职常务副县长的高帅和挂职县委副书记的孙鹏继续上一任援藏干部还没完成的工作,保证援建项目如期完工并产生实际效益。

“我们要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为尼玛县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孙鹏说。

对口援建尼玛县22年来,中国海油先后选派8批援藏干部共16名,累计援助资金5.7亿元。2002年至2023年,尼玛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贫困发生率从25.26%下降至零。

数据显示,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

如今,包括高帅和孙鹏在内的第10批援藏干部正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智慧与力量。

沐浴在阳光下的那12棵青柳树,也越来越茁壮。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