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无锡合成生物产业园开工,滨湖区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发布;2月,无锡锡山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3月,基于下一代分子诊断技术的合成生物学应用平台落地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首个季度,无锡市合成生物产业布局以破竹之势开篇。
为每一株菌株植入“新质”基因
近日,在江苏佰澳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洁净车间内,一批批益生菌菌粉经过发酵、离心、乳化、冻干、粉碎、过筛等多道生产环节,并经江阴海关检验合格后,即将销往美国。“像这个植物乳杆菌,两年之内还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活性,这是世界领先的技术,靠着这些拥有‘新质’基因的益生菌,在手订单已经排到今年5月底。”公司总经理张菻钧介绍。
当下,益生菌全球市场前景广阔,但在7年前,国内市场几乎全被进口产品占据。“尤其是具有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益生菌‘明星’菌株极为匮乏,菌株筛选及功能性研究尚未深入。”张菻钧说,7年前,为积极推动益生菌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也为了让中国“好菌”能服务全球,佰澳达生物开始围绕益生菌优良菌种选育、功能性菌株的生物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弥补我国产业及研发的代差。
在张菻钧看来,“佰澳达生物虽然很‘年轻’,却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这与公司长期重视研发投入紧密相关。”一直以来,佰澳达生物坚持创新引领,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7%。未来,佰澳达生物还将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重新构建和优化微生物组结构,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益生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打造全球益生菌产业的标杆。
“双向奔赴”共筑平台布局新赛道
全速抢占新风口,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无锡高新区早就行动起来了,今年1月出台“5+N”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规划,将合成生物产业作为重点发力的未来产业新赛道之一。从产业基础来看,生物医药是无锡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全区拥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超600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占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的“半壁江山”,跻身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目前在合成生物领域,已引入蔚蓝生物、华熙生物、瑞霆生物等一大批龙头企业落户,在生物定向进化、定量合成、蛋白质设计等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上有了一定布局。
如今,平台已然落子——新揭牌的无锡合成生物产业园将携手政、产、学、研、医、投等多方力量,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集群,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食品以及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力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产业园于今年1月初正式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底竣工,塑造集“生产、研发、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平台。
从学科到产业,最关键的点在于硬核技术创新。科技研发“0到1”的角色由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担纲。“合聚万物,成致未来。”陈坚院士表示,他们团队和无锡高新区的合作是“双向奔赴”,双方共同发起设立主要面向合成生物产业的江南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将充分发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自主创新,定向培养产业核心人才,深入解决行业关键问题,促进更多合成生物产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在无锡高新区转化落地。
“从1到10”的产业化发展初具雏形
新赛道上,创新企业千帆竞发,合成生物技术“1到10”的产业化发展也已然呼之欲出。新合新、科镁信、蔚蓝生物、新晨宇、迈博蒂克等一批企业当天签约,将进驻无锡合成生物产业园,项目涵盖生物制药、药物研发、营养健康、生命科学大数据等领域,可以说,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链条已初具雏形。
新合新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制造企业,多年来深耕甾体药物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公司董事会秘书王炜说,此次落地无锡高新区建设华东地区首个合成生物研发中心,瞄准甾体/医药中间体、动保/饲料添加剂、农业产品、可降解材料、食保健品/化妆品五大方向,强势进入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全方位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链条上,金融“活水”必不可少。令人关注的是,此次合成生物产业园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度合作,融资成本在全市科创类载体中可谓最优。当天,国家开发银行-无锡高新区科技创新战略合作签约。更值得一提的是,凭借阿斯利康生态圈的“引力”,无锡高新区还引入新加坡ESCO集团共建合成生物学产业基金,规模3亿元人民币,专注服务于合成生物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新加坡ESCO集团是一家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领域的研创型国际化企业,尤其专注于合成生物产业。
依托国内外大咖级平台,将为更多科创企业赋能,集聚形成合成生物产业的“10到100”。根据布局,未来3—5年,无锡合成生物产业园将汇集合成生物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引进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30人以上,建设2家合成生物新型研发机构,建成1家重大创新平台,培育超过5家准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