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津城,天朗气清,生机盎然。5月11日至12日,2024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在天津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们走进科创园、港口、重点企业、博物馆,深入了解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的最新进展。
天津市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天津将以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开放创新生态,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是使用无人机航拍的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协同创新是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内容。
依托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建设的天开高教科创园(简称“天开园”),即将迎来开园一周年。目前,这座园区新注册企业超1600家,并成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的重要载体。
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介绍,在天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来源企业128家、河北来源企业78家,合计占比达12%,天开园已成为京津冀三地创业者投资兴业的新沃土。
近期,北京科技部门推荐来天开园的天润瀚阳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已在宁河区落地建厂,即将投产。“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天开园帮忙完成测试、对接厂房,一切顺利。”该公司负责人何建军说,自己是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的受益者。
产业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去年三地共同绘制了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尹继辉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链竞争力,近期三地共同制定了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行动方案,围绕“堵点”招商、“卡点”攻关,全力打造产业协作“实景图”。
滨海新区是推进京津冀产业协作的主阵地。位于天津经开区的SEW-传动设备(天津)有限公司内,总投资1.5亿美元的智能装配中心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工作,预计下月正式投用。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持续引入德国智能制造电子产品,进行本土化生产,预计新增产能30万台套,为京津冀乃至全国智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2024年5月9日,“上汽安吉申诚”号远洋汽车滚装船顺利靠泊环球滚装码头。(受访单位供图)
产业体系融合离不开便捷的交通作为支撑。几天前,装载着1700余辆进口商品车,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清洁能源远洋汽车滚装船“上汽安吉申诚”号,首次靠泊天津港环球滚装码头。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任王志楠表示,作为京津冀“海上门户”,天津港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建设再创佳绩——大型集装箱设备自动化占比超过60%,焦炭货类现场作业实现100%清洁运输,设立北京服务中心、入驻雄安综合保税区,环渤海内支线重箱运量同比增长25.2%。此外,中国北方最大的邮轮母港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也成功复航,陆续迎来国际豪华邮轮访问……
不仅是港口,目前京津雄0.5到1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到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激发三地文旅和民生产业协同发展。
游客在国家海洋博物馆“鲸奇物语”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已成为京津冀市民游客旅游、研学的重要目的地。今年“五一”假期,国家海洋博物馆入馆人数16.12万人,同比增长56%。其中,外地观众14.82万人,占比 91.94%,河北省、北京市观众位居前二,分别占22.51%、12.5%。
国家海洋博物馆10多公里外,中创智慧冷链有限公司的冻品、水果、乳制品等生鲜货物正发往京津冀各大食品批发市场。该公司所在的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已聚集600余家冷链产业链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冀“城市冰箱”。
三地共下“一盘棋”,协同发展谱新篇。此次座谈会上,京津冀三地有关方面集中签约13个合作协议和产业合作项目,内容涵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低碳减排、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多个领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记者王宁、郭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