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身上塔身轻如燕,进出电场凌波微步,四两千斤举重若轻,隐患缺陷手到病除。”这是同事对潘灵敏带电作业本领的评价。
高压线路,尤其是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是一个地区的电力输送“大动脉”,为了保障“大动脉”的正常运行,便有了带电检修这样一个高危工种。而2024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灵敏,就来自江苏全省唯一一支专业从事50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班组。
潘灵敏(左)和同事在一起
一个被拒保的工种
累计完成超、特高压带电作业600余次,减少全省主网线路停电1400余小时,累计增加输送电量14亿千瓦时,避免因停电影响产生的经济损失达8亿元……这是潘灵敏2012年大学毕业加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以来,交出的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而“优秀答卷”的背后,更是潘灵敏勇闯高空“禁区”的勇气与担当。500千伏及以上带电作业有多危险?潘灵敏是这样向记者描述的:一旦发生触电,人将灰飞烟灭,因此,这也是一个被拒保的工种。带电作业除了有触电的风险,还要防止高空坠落。潘灵敏告诉记者,他们作业时的第一关就是徒手爬塔,“矮一点的塔60多米,高一点的有100多米,还有300多米。”说着潘灵敏就笑了起来,“恐高可干不了我们这一行。”
在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穿戴着10多斤重的特质金属屏蔽服,穿梭于上百万伏特高压之间,不能恐高只是基本要求,作业人员还必须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采访时,扬子晚报记者看到了潘灵敏工位旁的哑铃,“这是班组里的标配,闲暇的时候我们就会练一练。
图为潘灵敏
急难险重有呼必应
从事50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最需要的是什么?潘灵敏告诉记者:胆大心细。而记者在采访中则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份职业更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作为全省唯一一支专业从事50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班组的成员,哪里需要就奔赴哪里,早已成为潘灵敏的日常。记得2021年“五一”节期间,扬州地区500千伏上高线受恶劣天气影响,一处杆塔线夹损坏,导致一根跳线脱落,如果不及时处理,随时可能造成线路跳闸,影响城市用电。当时班组检修人员分散在省内各地,当时潘灵敏正在六合老家吃喜酒,得知情况的他立即跟班长请缨,“我离现场最近,我去!”放下碗筷的潘灵敏立即前往缺陷点,并最终带电登塔消除了缺陷。
工作至今,潘灵敏多次圆满完成包括“623”阜宁风灾抢险、保障“亚洲青年运动会”在内的省内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消缺、跨江高塔出线消缺等高难度带电抢修作业,高温、冻灾等极端天气下的供电安全,更有着他和伙伴们的默默守护。
图为潘灵敏
立足一线不断创新
潘灵敏所在的办公室,最为吸引人的除了各种荣誉、专利证书,就要数柜子上的各种“小玩意”了,这些记者看不出名堂的“小玩意,都来自潘灵敏和同事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后的“奇思妙想”。
“这是越障式物资运输飞车。”潘灵敏一边拿起越障式运输飞车,一边讲述了背后的故事。有一次,潘灵敏和同事们带电处理宜华线29处导线间隔棒断爪缺陷问题,因当地河网密集,地面运输和起吊无法完成,只能靠人工在高空搬运,“一个间隔棒就有20斤重。”潘灵敏说,拎着几个重物还要高空作业,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为了减轻大伙们的工作强度,降低作业风险并提高工作效率,潘灵敏带着同事“捣鼓”了起来。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越障式物资运输飞车终于研发成功,有效解决了传统飞车无法越过间隔棒等障碍物运输物资,及人力背着间隔棒出线效率低、耗体力、危险性高等弊端,大大提高了批量导线间隔棒带点更换工作的效率。
图为潘灵敏
用心守护一方璀璨
在潘灵敏技师创新工作室,这样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近年来,潘灵敏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带电更换特高压耐张单片绝缘子辅助起吊支架的研制》《特高压线路瓷质绝缘子测零方法及其配套工具的研制》等各类创新项目研究2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项,发表期刊论文13篇。项目先后荣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三等奖、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立足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日常运检的技术攻关与技艺革新,也在为高效处置输电线路缺陷隐患不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傅”,潘灵敏还依托创新工作室平台积极推动青年人才队伍培养,累计授课100余小时,目前已培育80余名青年员工实现技能等级提升,4名团队成员取得工程师职称,2名青年成员拥有发明专利……而这支活跃于电网带电作业一线的精英团队,也将更好地守护着那一城璀璨。
记者 薛玲
视频|朱信智 王一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