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文章强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与人民一道同行,以人民力量为源泉,以人民关切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共同推动改革事业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人民创造辉煌历史,奋斗书写美好未来。回望来时路,从小岗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再到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历史证明,改革的智慧和力量蕴含在基层和群众中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热情,谱写了一曲众志所趋、勠力同心的奋斗赞歌。新征程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就要始终与人民一起想、一同干、一道奋斗,鼓舞和激励广大群众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只有这样,推进改革才能一往无前。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改革事业一头连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心愿。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员干部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改革的关注点和发力点,从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愿望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享公平,真正改其所需、谋其所想、革其所困,用实干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意是最好的尺子。全面深化改革起于顶层设计、达于基层实践,举措行不行、成效好不好,人民群众的感受最深刻、最直接、最真实。将心比心,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才能让改革赢得民心、符合民意。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价值取向,在改革的各领域、全过程都注重倾听群众呼声、采纳群众意见、考虑群众感受,把群众认不认可、有没有得实惠作为评价工作的关键,不断交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改革新答卷。
改革未有穷期,人民永是靠山。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事业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就一定能凝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作者:于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