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日子。
“祝贺中国!”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现场,中国大运河正式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主席玛雅萨落下的木槌,如今声犹在耳。
张卓君 摄
“让古运河重生。”2020年11月13日,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习近平总书记在运河三湾码头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铭记在心。
申遗成功后,作为牵头城市的扬州有何作为?扬州的答案是立足于“古运河”的历史文化源头、“新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地理源头,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勇挑重担、示范带头。
近年来,460万扬州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于保护、传承、利用上下“绣花功夫”,在160公里长的大运河扬州段统筹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好地方”扬州正在讲述运河新故事。
10年,在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流淌中,短同一瞬。但这10年,却波澜壮阔。
160公里,在近3200公里的长河浩荡中,距如咫尺。但这160公里,却璀璨生辉。
看!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正涌过重生的湾,奔向复兴的海。
■担 当
漫步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古邗沟码头、古邗沟展示馆等鳞次栉比,花廊、牌坊、步道错落有致,啤酒屋、咖啡厅、夜市集热闹非凡。
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在这座去年建成开放的公园里,一块刻有“运河第一锹”的石碑,向人们默默讲述2500多年前大运河肇始的往事。
“2500多年来,扬州与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知名运河文化学者顾风介绍,凭借漕运之利,扬州曾成为“南北要冲,百货所集”,随着漕运、盐运废除和铁路运输兴起,又一度沦为文人笔下“僻处江北,斗大一城”。
大运河历史的辉煌与苦难,曾在这里黏稠得难以挪步,同时也意味着在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这座城市扛起的担当和责任、解决矛盾和迎接挑战的经验,更具示范和推广的价值。
牵头的担当!10年前的今天,由扬州牵头,沿线35座城市一起干成了一件大事——中国大运河申遗梦圆多哈。其中,扬州境内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申遗是对大运河文化价值进行再发现的过程,同时还是找回文化自信、担当文化重任的过程。”市政协副秘书长、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冬冰说,申遗成功,让大运河以比较好的保存状态传给后世,并融入当下经济社会之中,为发展和民生服务。
源头的担当!申遗成功后,扬州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率先公布实施政府规章《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编制完成《扬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总体策划》,其顶层设计均围绕一个内核,即在遵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基础上,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多层面、多角度对运河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扬州更是成为全国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
带头的担当!从2007年起,扬州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推动国际运河文明交流互鉴、世界运河城市合作发展,与全球50多个国家、520条运河沿线的近3000座城市,携手构建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特别是自2022年起,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为国家层面机制性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形象、体现国家水平、富有江苏特色、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平台和中外运河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原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爱德华兹·梅说:“扬州最令人敬佩之处,是不仅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而且结成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找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答案。”
何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答案?不妨回顾这些年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一年一个主题:2023年,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世界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2019年,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就是“世界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扬州宣言,更是“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的扬州实践。
正因于此,2022年6月,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发布中英文版《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扬州可持续发展报告(2021)》,向全球推广运河城市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大运河是绵延的文化根脉、鲜活的生态绿脉、涌动的经济动脉。”去年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致辞时表示,“我们将在守护好这一根脉、打造这一绿脉、壮大这一动脉上探索新经验。”
“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美美与共的生态江河;突出活态传承,着力打造生生不息的文化江河;注重造福人民,着力打造惠及子孙的幸福江河。”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以勇当尖兵、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坚决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切实推动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走在前列。
让古运河重生!这份城市的担当,是历史的自觉,更是时代的责任。
■使 命
扬州城南,66.9米高的“江河之眼”——六圩灯塔,矗立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登塔远眺,两条黄金水道巨轮穿梭、船队绵延。纵横千里的雄浑之势,令人心生激荡。
六圩灯塔
2509年前,吴王夫差在蜀冈挖下的一锹,成为大运河的肇始。当初以军资运输为原始功能的邗沟,不断接续发展,成为改写中华文明、造福华夏国运的动脉源泉。
回望历史,倾听回响,不为沉醉往昔的荣光,而是察古观今,进而明晰肩负的使命、厘清发展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动力。
申遗成功10年来,大运河全线华章不断。特别是在扬州,历史的沧桑厚重和现代的蓬勃活力交织互映——航运转型、沿河名城名镇修复、生态保护、文旅融合齐头并进,满目锦绣,处处精彩。
航运,是运河初始功能之一。申遗成功以来,扬州坚持把提升大运河航运功能作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
京杭大运河江苏扬州段运输忙。孟德龙
2019年,扬州实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2021年底建成全长29.5公里的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先导段。
全球内河航运最为繁忙的船闸——施桥船闸,直接用数据来“说话”:2022年,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3.73亿吨,货物运量达3亿吨,是三峡船闸通过量的2倍,相当于5条京沪高速(江苏段)、10条京沪铁路(江苏段)的运量;今年以来,共19次日船舶通过量破百万吨,其中5月12日至18日连续7日船舶通过量超百万吨。
大运河沿线35座城市中,扬州是“河城共兴”最为典型的代表,境内诸多名城名镇,因其活力、繁华名闻遐迩。
走进邵伯古镇,古风今韵扑面而来。邵伯明清运河故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4个世界遗产点段会集于此,让邵伯成为大运河沿线古镇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
邵伯码头
近些年来,邵伯古镇也迎来了“重生”——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对4个古码头、古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修。其中“大马头”整修量最大,拆除了20世纪80年代架铺的水泥楼板,清代以前的老码头基石做保护性填埋,并用从北大街支巷调集和向居民收购的老条石,重新铺设了下层码头……
系统推进大运河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是“让古运河重生”的应有之义。
——聚焦18.25平方公里扬州古城,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思路,制定出台《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和八项专题行动方案;每年从全市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作为专项资金,采取修旧如旧方式,系统实施古城保护特色工程,探索具有全国示范价值和意义的古城保护更新模式。
瓜洲运河
——聚焦大运河沿线古镇,因地制宜实施“微改造”。高邮以盂城驿为文化品牌,将明清风貌的南门大街恢复原样;瓜洲着力复原古镇风貌,古渡公园焕然一新,还有湾头、大桥、十二圩……一个个名镇芳华毕现,令人神往。
今年3月31日,总投资80多亿元的大运河“十里外滩”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开工。这是扬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最新落笔。
地处千年大运河和万里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兼具打造大江风光带、运河风光带的显著优势。多年来,扬州把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作为贯穿始终的首要任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首倡并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实施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三河六岸”景观建设等一批先导工程,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切滩整治工程;深化“美丽岸线”建设,严格落实“十年禁渔”,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始终稳定在Ⅲ类以上。
长期以来,扬州是中国文化重镇,也是华人精神世界里的诗与远方。
2021年6月16日,国内首个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生态以及科技面貌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建成开放。该馆开放3年来,接待观众超800万人次,获得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文旅部“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成为文旅融合的“网红”+“长红”。
暑假临近,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迎来大批游客 孟德龙 摄
扬州市旅游协会会长王玉新认为,大运河博物馆是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它将大运河2500多年的绵延流淌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不仅极大地繁荣了文旅市场,也诠释了“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内涵——既是运河本体的物态重生,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复兴与赋能。
以大运河博物馆为代表,近年来,扬州在珍视历史宝藏、推进遗产保护和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举措不断。
“运河十二景”评选将扬州大运河“最古老、最核心、最精华、最有活力一段”进行集中展示,串珠成链、以线带面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今年年初,隋炀帝陵遗址公园、扬州非遗珍宝馆甫一开放,便广受市民游客追捧;广陵有盐街区、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人头攒动,再现“夜市千灯照碧云”盛况……
10年光阴,肩负“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扬州以行动向世人展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与作为。
■征 程
船,是运河最好的伙伴。
从古到今,大运河承载过亿万舟船。去年7月,在与之相交的芒稻河入江处,古老运河迎来了一位前所未见的“新伙伴”——全球首制700标箱江海直达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这艘长119.8米、型宽23.6米的大船,由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其航行不靠风帆、不用燃油,动力源来自36只船用集装箱式电池,全程零排放、零污染。
700标箱江海直达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 资料图片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赋予扬州的,从来不仅有文化的底蕴,更有发展的动力。
从大运河在扬州挖下第一锹起,开凿运河的“首创精神”便滋养着扬州,也改变着扬州。进入新时代,扬州秉承运河开放、包容、创新的基因,把“新”“质”刻入城市血脉中,升级创新“发动机”、驶上产业“新赛道”、抢占市场“新蓝海”,开启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征程。
追“风”逐“日”,厚植绿色零碳产业。
清澈的大运河水滋养着里下河大地,也造就了这里的广袤绿野,形成了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的“天然风场”。在高邮东部乡镇,深圳能源194台风机迎风转动,这些“大家伙”总装机容量约500兆瓦,年平均上网电量约12亿度,年产值约7.2亿元,与同等规模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38万吨标准煤。
在扬州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追“风”逐“日”,“揽”风“借”光,“风光”无限。中环艾能上马光伏用G12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打破了光伏行业近10年的局限,被喻为光伏革新的里程碑;新瑞光电科技N型TOPCon电池光电转化率达到26.7%,创下这一款电池的业内最高纪录;全球领先的光伏智造和研发基地晶澳扬州公司上马20GW高效电池项目,将成为我国新一代N型TOPCon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巨头。
“氢”力“赶”为,抢占世纪终极能源。
加氢10分钟、续航300公里……今年初,10辆运行于西部客运枢纽和润扬森林公园之间的101路氢能公交车正式亮相,目前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15万公里。
氢能,是21世纪终极能源。早在10多年前,扬州便开始布局氢能产业链。“十四五”期间,扬州将氢能与储能产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链,集聚了涵盖氢能产业上游(制氢与供应)、中游(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下游(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等12家全产业链关联企业。如今,国内最大的车载储能系统供应商亚普股份车载氢能系列产品已实现进口替代;江苏耀扬研发出最大功率300千瓦氢燃料电池堆,最长使用寿命可达3万小时,突破国内行业“天花板”……
“低空飞行”,竞逐浩瀚天空之城。
打个“飞的”上下班,点个“从天而降”的外卖……这些以前不敢想象的画面,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场景。
5月23日,扬州举行低空经济发展大会,首批低空经济产业园区获授牌,27个低空产业合作项目签约。大会宣布,打造低空经济体系实验室,设立产业专项母基金,力争到2026年形成以低空科创制造为核心、以低空检测应用为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体系。
沈飞设计研究所
目前,扬州航空产业已集聚1000多名航空人才、落地200多项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培育形成50多家关联企业,2023年全口径产值达300亿元。在沈飞设计研究所、中航机载、新扬新材料、扬州智能视觉等52家涉航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省专精特新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材料—零部件—组件—系统件—整机”的低空制造产业链条。
扬州市工信局的同志说:“我们正以低空飞行应用为牵引,加快推进低空+工业应用、低空+农林作业、低空+物流运输、低空+行业应用、低空+应急救援、低空+城市应用、低空+教育培训,以一批批鲜活的应用场景,让飞行生活来到市民的身边。”
在登过高峰、见过低谷之后,今日的扬州,比任何时候都更呼唤开放、包容、创新的精气神,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引领。
着眼服务支撑全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今日的扬州,在深入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中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增强发展新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系统推动“613”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座座高大风机宛如“白色风车”,吐出绿能;一排排晶硅面板装配“蓝色电站”,点亮万家;一座座智能工厂相继运行,追求标杆;一台台高新精尖争相出海,竞逐全球……从大运河畔到长江之滨,如今的扬州正携手“新质”,拓展“今天”的宽阔赛道,把握“明天”的科技脉搏,锻造“后天”的全新动能。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让我们在一个重要节点,深情回望一座城市的运河文化记忆;未来已来,让我们在一个更加清晰的坐标下,开启一段新时代的征程。
记者 周明涛 袁文生 一言 刘贺
王鹏 嵇长青 王鑫 李仁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