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运载千秋”作答“何以中国”
2024-06-23 16:29:00  来源:苏州新闻网  作者:李群  
1
听新闻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6月22日在江苏扬州启动。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它的建设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回望运河,可以看到运河从萌生、开凿、形成、繁荣、衰落、重生的历史,可以看到运河血脉滋养亿万中华儿女的深情与坚守。2500多年历史变迁,中国的大运河至今还在发挥航运、灌溉、防洪、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是一项凝聚我国经济命脉、交通动脉、生态主脉、历史文脉、情感血脉的伟大工程。

水容万物。大运河的南北交流,不仅在于有形的“物”,更在于人来人往中无形的文化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戏剧、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民俗歌谣……大运河之于今天,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流淌的文化符号和悠久的精神寄托,滋养着一座又一座现代新型人文城市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围绕大运河率先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出台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常州深入开掘大运河沿岸工业遗产“文化富矿”;扬州以牵头申遗成功为契机,更大力度地开展运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文保单位达542处。苏州古城、无锡清名桥、扬州三湾等文化遗产点,成为大运河保护和传承的典范之作,10年来,江苏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天,我们行走在大运河畔,古今辉映之风扑面而来。运河两岸的古镇名村、文化遗存、历史街区,共同塑造了流动的、包容的、创新的运河文化。

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至今千里赖通波。百舸争流为远方,是水运畅通的直观场景;飞鸟翩跹如诗画,“无废运河”是生态文明新亮点。“还河于民”,以方便人民的生产生活、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大运河用水的灵秀滋养着两岸人们的生活,真正成为两岸人民的幸福河。今天的大运河已经成为传统之美与现代之利兼具的“人民运河”。

在悠悠千载的历史长河里,大运河连接着古代、现代和未来。今天,我们跟随大运河的流淌与脉动,探索中华文明的印记,也看见“何以中国”的答案之一。它联结着过去和现在,连通中国,也面向世界。中国大运河,在地理空间上,一头扎进杏花烟雨的江南,通过河海联运联系着海上丝绸之路;一头遥望黄沙漫漫的西域,源源不断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汇聚着八方货品,成为中华版图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所留给我们的伟大史迹。从大运河看中华文明,可以更深刻感知和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大运河奔涌向前,流向未来,生生不息。“运载千秋”作答“何以中国”,我们期待下一个十年,古运再传新“声”,向世界讲述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故事。

标签:
责编:徐晓冬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