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以来,持续强降雨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28个乡镇全部受灾。记者近日多次进入受灾严重的绍濂乡岭口村、小溪村、古祝村等地采访,记录下部分基层干部在防汛救灾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6月27日中午,屋外的雨时大时小,下得让人心焦。
在岭口村村委会,余建一边吃泡面,一边接打电话。余建是绍濂乡党委副书记,岭口村是他负责的联系点,6月20日凌晨,他就赶到了岭口村。
岭口村是绍濂乡人口最多的村,山洪导致房屋、道路、田地等严重受损。“这些天都没回过家,头几天主要是抢险、转移安置群众,现在主要忙清淤、抢修道路、修复自来水管道等事情。”余建说,洪水造成的损失很大,后续工作非常多。
余建随身会带一小袋饼干、一根手机充电线。“今天还好,能回村里吃口泡面,有时候没时间,饼干、面包最方便。”余建说,不光是他自己,村两委班子包括驻村工作队的同志都是这样,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村里的抢险救灾上。
短短一周时间,余建已经穿坏了一双雨靴。“灾情面前,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到我们村来抢险救灾、捐赠物资,有的都顾不上吃一口热饭。作为本地的基层干部,我们更应该尽职尽责。”余建说。
6月27日上午,在小溪村村委会救灾物资领取点,聚集了不少村民。
“你们要做得仔细一点,领过的要划勾。”项克明有点着急,用当地方言与负责发放救灾物资的村民组长沟通。口袋里,手机不停在响。
54岁的项克明是小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瘦,是项克明最明显的特征。厚厚的镜片上总有一层薄雾,雨衣明显不合身,松松垮垮。
6月27日,项克明(右一)和志愿者安排村民领取救灾物资。新华社记者陈尚营 摄
“我也不是一直这么瘦,最重的时候有104斤。”项克明说,去年9月他做了肺癌手术,“现在估计也就90斤了。”
在村里走访,村民们都夸项克明做事情负责任,而且脾气好。
“人多声音杂,我刚才就是说话声音大点儿,不算发脾气吧?”项克明笑。他解释道,物资发放的事情要特别细致,搞不好就容易有矛盾,“本来村民家里受灾了情绪就不好,要理解他们。”
村民毕彩莲住在村里的安置点,提到项克明,她竖起大拇指:“天天操心村里的事,其实他家里也遭灾了,顾不上。”
项克明家里开了一个小卖部,被洪水淹了一米多深,不少货物被冲走,电视机、沙发等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水泡了。“店里有点现金,也不知道被水冲到哪儿去了。”项克明无奈,他没时间去找。
水退之后,家里的淤泥有三四十厘米厚,“都是老婆在家里慢慢清理,我没时间帮忙。”项克明说,全村有800多人,很多事情要处理,这几天都是晚上十一二点到家,回家倒头就睡,“老婆有意见也正常,所以她说我两句,我从不顶嘴。”
说话间,有人来捐物资,项克明赶紧迎出去。
程树芬在小溪村长大,目前在黄山市屯溪区做生意。她和朋友把被子、牙膏牙刷、大米、消毒液等价值近两万元的物资送到村里。
“我特别佩服项书记,瘦是瘦,但是是村里的顶梁柱。”程树芬说,有项书记在,他们在外的村里人都很放心。
因本轮强降雨导致多处山体塌方,进入古祝村的道路一度被阻断。“刚开始那两天,村里断路、断电、断水、断通信,我们村干部特别着急,一边在村里组织抢险自救,一边想方设法与外界联系。”古祝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芳说,大家都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上家里的事,直到道路抢通,大家才稍微松了口气。
一名古祝村村民说,村干部就是村里的“主心骨”,大家有啥事都找他们帮忙。
村里很多年轻人在外工作,洪灾发生后,他们想和家里的老人联系,不光是打电话,还想接通视频看看。王玉芳便在微信上广而告之:“在外的村民想和家里老人联系的可以和我说,我尽量让你们一一视频。”
在这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清单上,转移安置、物资供应、淤泥清理、防疫消杀、灾后重建……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在他们的心里,自己累点没关系,最紧要的是要尽快帮助村民们渡过难关。(记者陈尚营、屈彦、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