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英国学者:和平共处是正道,但有人唯恐天下不乱
2024-07-12 19:56:00  来源:中国日报网  
1
听新闻

导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局势中更显重要。霸权国家不愿让渡权力,拒绝接受这一理念;一些其他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对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抱有警惕;军工复合体等集团为牟取利益而挑动冲突。但中国近期的外交实践表明,国家间改善关系仍有可能。实施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外交政策虽挑战重重,但仍是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正确做法。

从表面来看,各国寻求和平共处的目标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谁不愿意与他国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呢?然而,在当今世界和国际政治局势中,和平所取得的进展几乎无迹可寻,对峙和冲突却在持续增长。

然而尽管如此,许多人仍渴望和平。有人把“和平”挂在嘴边:即便是我们如今所目睹的一些冲突中的主角,也经常呼吁“和平”。也有人把“和平”写在纸面:学者们著书立说,分析战争起因,研究达成和平所需的条件,在外交和国际关系研究中探寻和平道路。

实现和平共处,需要将这些智慧集之大成。70年前,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和平外交做出了重大贡献——周恩来总理于1954年6月为处理中印边境问题访问印度期间,代表中国与印度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

这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然在表述时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连贯地表述,但在理解时可以把它拆分为两个部分:最后一项“和平共处”是总体目标,而前四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与途径。简而言之,如若各国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推己及人,和平共处便能实现。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和平共处的实际进展参差不齐。尽管在过去数十年间,国家之间的战争在东南亚等地区受到了限制,但小规模的冲突却成为了更广泛的普遍特征。和过去几十年相比,一些地区的冲突问题似乎更加严重了——比如中东。

相对而言,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平外交关系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中国的大部分陆地边界争端已经解决,并与其大多邻国和更广范围的国家实现了睦邻友好的交往。

然而,诸多挑战依然存在,尤其是亚洲许多国家间的领海争端。很多政府和媒体经常拿中国的领海问题说事,但事实上亚洲有领海争端的国家不止中国,其中的一些争端正在当下发生。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希望地区各国仍致力于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但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的相关国家政府都想要和平共处,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样。

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大国来讲,和平共处的理念意味着过多的“妥协”,意味着需要让步或分享权力,这正是一些人不愿做的。十年前,中国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当时的奥巴马政府反应冷淡,就已经显示了美国的态度。

对其他一些国家来讲,拒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由则更多地关乎意识形态。和平共处需要他们接受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接纳多元的国内国际事务处理方法。但有些人宁愿去尝试改变或控制其他国家,也不愿接受它们本来的样子。

此外,各国国内的政治与经济因素也发挥着影响,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军工复合体。令人悲伤的事实是,冲突能让他们获得巨大利益,这给了他们充足的动机,让他们到处挑事、拱火,让潜在的冲突爆发,让已有的冲突持续。欧洲等地区军费开支的大幅增加就可表明这点。

在此背景下,再考虑到从欧洲到中东已经发生的各种冲突,想要制定并实施一项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可谓挑战重重。首先,在利益和理想之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对于一些国家来说,通过外交手段让各方团结在一起,可能反而要冒巨大的国内政治风险,与其这样还不如拉起“小圈子”,直接去胁迫、施压。即便如此,近年来伊朗与沙特两国关系回暖等案例表明,国家间改善关系仍存在可能。

中国面临着特殊的挑战。中国与部分邻国的历史关系复杂,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一些国家似乎看到,与中国对抗有利可图。

然而,尽管面临种种挑战,坚持寻求和平共处仍然是正确的做法。从1954年传承至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鼓励各国领导人为达成此目标而加倍努力。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