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有一种教育连接,叫援藏30年
2024-08-17 09:25:00  来源:新华社  
1
听新闻

有一种教育连接,叫援藏30年

半月谈记者 洛卓嘉措 陈尚才

夏季的拉萨绿树掩映,风景如画。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教室内,悠扬的《长江之歌》音乐传出,40名西藏学生正在沉浸式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课。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北京第五实验学校的一个班级也在同步学习。距离3000多公里的两地学子,跨越千山万水,同上一堂课。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堂课跨越空间,拉近了祖国西南角与首都的距离。这样的连接,在雪域高原与全国各省市之间,已持续了整整30个年头。

交往:爱心“建起”高原学校

那曲市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级市。1995年5月,浙江省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这里,他们调研发现当时那曲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2.5%,艰苦的环境和薄弱的基础设施横亘在高原儿童的求学路上。时任那曲县常务副县长的援藏干部姜军给《杭州日报》领导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获得家乡人民的支持,为那曲捐款建设一所小学。

8月25日,姜军的求助信在《杭州日报》头版刊登,信中写道:“假如杭州人民每人节约1元棒冰钱,那汇集起来就可以建起三四所希望小学……”

远方的呼唤在西子湖畔荡出了涟漪,信件发出后,仅短短一周时间,5.6万多名市民、12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捐助,共筹集善款225万元。“有一天我们收到30公斤的硬币,还有一个村办企业捐了5万元。最后捐款人实在太多,远超预期,不得不喊停。”杭州日报记者林洁回忆。最终,来自江南的捐款在那曲市建起了4所小学。

这4所小学改变了许多那曲孩子的命运,达扎旺堆正是其中之一。在杭州那曲希望小学落成仪式上,时年10岁的达扎旺堆兴奋地挤在同学中间,快门闪过,留下了珍贵一幕。

  1996 年那曲杭州希望小学落成时师生合影留念

“如果没有这笔捐助,不知道求学路会有多坎坷。”达扎旺堆回忆。2003年,达扎旺堆以优异成绩考入西藏民族学院(现西藏民族大学),在填报志愿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专业。如今,他已在西藏从事教育工作19年,任那曲市第五幼儿园党支部书记。

当年捐款建起的4所小学经过多次改建,如今已配备了各类多媒体设施和课外活动室,那曲市的教育条件也今非昔比。据了解,当前那曲市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

交流:双城千里共学

为更好地发挥援藏团队效果,2015年12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从对口支援省市和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选派教师组团帮扶西藏21所中小学。2016年初至今,来自17个援藏省市及单位的2076名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如约进藏工作。

位于拉萨市教育城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由北京市全额投资2.5亿元建设。早在建校之初,这所学校就由北京教师“组团式”承担教学任务,传统持续至今。

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的语文教师马潇雅,2023年8月来到雪域高原。“这里的学生很朴实,对于外界的知识充满好奇心,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马潇雅说。

2024年,北京市在援受两地推行“双师课堂”,通过技术手段让北京与拉萨两地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上同一堂课。双方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到两地课堂不同的教学特色。马潇雅任教的初中语文便是其中之一,双方选取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课,让两地的学生能够互相沟通与感受。

课堂上,双方教师特意安排了近半小时的自由交流,让每名学生把自己的家乡写成一篇短文,分享给远方的“同学”。来自昌都的向巴顿珠写下怒江的壮丽景象,让北京的同学们体会藏东峡谷的雄伟。远在北京的同学们也将永定河、北海公园的故事分享给高原学子。两地学子都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近10年来,累计有206人次援藏教师进藏组团帮扶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23年该校高考重点本科率接近80%。

 交融:高原开出“石榴花”

对于援藏干部而言,每次休假回藏都是难得的“补给时刻”。家乡和亲人的礼物都会被带上高原,把行李塞得满满当当。可武汉市援藏教师杨丰铭不一样,他第一次休假时,带回西藏的礼物是一件教具——演示用电学实验箱。

“我到山南市乃东区中学后,发现学生们的实验条件确实很有限,所以我就自己联系了在武汉的资源,希望能帮助到西藏的学生们。”杨丰铭说。在他的联络下,武汉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和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共同助力,将376套学生电学实验箱捐赠进藏,彻底改变了乃东区中学的电学实验条件。

从2018年到2021年,连续3年多,杨丰铭积极给农牧民家庭的孩子义务补习。有些同学家住得很远,回家大约要一两个小时,考虑到孩子们补习完还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他每次补习完都给学生买些吃的垫肚子。他常常一次性购买10屉小笼包。店主调侃他:“你这援藏还顺带解决孩子伙食问题呢。”

除了关心关爱西藏学生,杨丰铭还悉心指导当地教师队伍,提高当地师资力量。他辅导的年轻物理老师央珍,在各级教研比赛中屡获第一。他组织编写的《山南市乃东区物理校本教材》也成为当地学生备考、教师成长的重要助力。当地老师亲切地叫他“大杨师父”。

杨丰铭说:“我的身体和心灵永远属于高原。能够得到高原同事的认可,是对我援藏工作的最高肯定。”如今,已结束援藏的杨丰铭每年都组织山南学生前往武汉研学。

从捐建学校到网络课堂,从组团式援藏到个体奉献,从知识传递到文化交融,30年来,教育援藏已在高原各地留下深刻印记。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从2020年开始,由援藏教师教授黄梅戏选段,如今这里的藏语版黄梅戏已成为特色节目。武汉市的援藏教师马丹在高原学会十几首藏族歌舞,将它们带回武汉后,受到武汉学生的欢迎。

“截至2023年底,我区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0.4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7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62%。”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采守宽说,“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开展至今,西藏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各方面素质显著提升。

参与采写:陈晓西

标签:
责编:吕霞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