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理响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
2024-09-13 09:48:00  来源:中国理论网  
1
听新闻

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日照港考察时指出:“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韧性,更表明了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复兴的必胜信心和强大底气。那么,这种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来自改革开放40多年尤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10余年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文明基础、民心基础的不断巩固和日益壮大。

一、政治基础不断巩固

改革的成效与执政党的领导力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最深厚政治基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同步并进、同频共振。由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映照着由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1]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大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统一起来,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为顶层设计,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全面从严治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引领和推动范围、规模、力度如此之大的改革。质言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改革开放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思想理论的发展成熟相伴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中不断取得新进展,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印证了改革开放实践与思想理论创新的深度互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课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定位、方向道路、目标任务、战略策略、根本动力、科学方法等方面作出创新论断,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向系统集成、协调联动新阶段中形成内容详实、结构严整、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改革篇,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有力的理论指引。

三、实践基础不断巩固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实事求是分析我国国情、顺应人民摆脱贫穷的强烈期待、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打破“封闭僵化的老路”、警惕“改旗易帜的邪路”,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3]。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造了世界叙事话语,从根本上拓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让中国不仅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引领者,同时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引领者和创造者。新时代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及其取得的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实践基础。

四、制度基础不断巩固

改革被邓小平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不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那种旧式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伊始,邓小平就十分重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4],明确提出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念兹在兹的就是“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5]。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协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明确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指导地位以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根本制度,并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铸牢了根本制度、完善了基本制度、创新了重要制度,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制度根基。

五、文明基础不断巩固

改革开放不仅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也解放和增强了整个社会活力,提振了中国人的志气锐气骨气,从根本上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邓小平敏锐意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6],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我们要搞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并用“小康”这一充满东方文化蕴含的新鲜概念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奠定了植根中华文化沃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现代化的思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提升精神独立性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把全面深化改革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统合起来,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文化力量、赋予浓郁文明底蕴。

六、民心基础不断巩固

改革应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邓小平把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改革的决策依据,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改革初心,“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7],不管是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战胜疫情、污染防治、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还是中国式撤侨、中国式救援救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都是为了人民而改革,都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使改革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至上的理念铸就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生动局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壮大了民心基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前进道路上,实现目标的崇高性、面临形势和风险的严峻性,以及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需要我们增强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我们要毫不动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文明基础和民心基础巩固好、发展好,以坚定信心和强大底气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提升研究”(19YJC710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玉标,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7页。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58页。

[3]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8月23日。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5]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第154页。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

标签:
责编:史雪莹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