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旧区改造,宜居更要兴业
春风已绿“幕燕”岸,“铁北”振兴正当时
2023-01-11 08:5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南京铁北鸟瞰。记者 赵亚玲 摄

和燕路过江通道南出口。记者 赵亚玲 摄

 

幕燕滨江风貌。记者 赵亚玲 摄

记者 黄勇 顾巍钟

长期以来,铁北是南京人难以割舍却又不愿回首的地区。从下关到幕燕,城北是主城唯一濒临长江主航道的滨江段;上世纪50年代就扎根这里的化工、电子、汽车产业,奠定了南京早期工业的基础。可由于京沪铁路的阻隔,铁北发展缓慢。

本世纪开始,南京用“两个十年”改造城北:头一个十年,幕府山进行十期植被恢复,昔日矿山重披绿装,“幕燕山水”成为南京滨江旅游精彩片区、长江沿线城市最为壮阔的滨江风貌段;第二个十年,燕子矶地区60多家化工企业搬迁,原址兴建起18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常住人口已达15万人。

如今,铁北地区发展再获“重大提振”机遇:年前和燕路过江通道、地铁1号线北延线、地铁7号线北段等交通工程通车,把铁北完全“揽入”主城怀抱,这一地区成为主城、江北、新港间的“夹心汤圆”,区位优势凸显。

但和同期开发的河西南、后起之秀南部新城以及雨花台“两桥”地区相比,铁北历史包袱还很重,产、居未能同步推进。这些年来,铁北从搬企业、建新城到优环境、强配套,各类城市旧改“工具”都在推进,但和周边板块依然存在明显落差,铁北振兴到底还欠哪“一把火”?

旧区改造交通先行

快速路网打通铁北

元旦后市民上班,和燕路通道给南京城北过江交通送来“及时雨”。8日下午5点,记者驱车从长江大桥过江,驶上大桥南路高架,已出现车多缓行状况,在大桥南桥口和纬一路交会处,还设置红绿灯交替放行,车行至江北泰山新村,耗时一刻钟。

但从江北大道折向浦仪公路,从新开通的和燕路通道过江,一路上有如“骏马奔驰”般快捷舒畅。过夹江、上八卦洲、钻隧道,夹江风貌、洲头公园、幕燕山水从眼前一一闪过,10分钟不到,记者已开车来到城北的纬一路高架。

“生活在南京其他片区的居民,可能难以想象和燕路通道给城北交通带来的便捷以及居民由交通带来的获得感。”原金陵石化二厂职工,后随改制企业搬迁江北的钟山新材料公司张卓鹏说,和燕路原来通到江边就过不去了,燕子矶至今还留有供八卦洲居民往来江南的渡口;开车从二桥到江北,交过桥费不说,路程也绕远了。如今和燕路通道通车,过去的“断头路”成了“交通要冲”,看到车水马龙、往来穿梭,城北居民真是开心。

交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印证了开车族的驾乘感受。南京市交管局秩序大队副大队长殷秋敏介绍,和燕路过江通道通车一周来,日车流量稳步上升到约5万辆次,分别为大桥、二桥分流1万辆次和七八千辆次,且由于通道区位好,还“诱增”3万辆次过江交通量。

交通给城北带来的“礼包”,不止和燕路通道。元旦前同时通车的地铁1号线北延、7号线北段,运营一周后人气同样稳步上升。7号线北段沿纬一路横穿城北,日客流量已超过一年前开通的宁句线;1号线北延段沿和燕路、滨江大道画了一条弧线到二桥公园,穿过燕子矶新城居住密集区,通车后为1号线净增加10多万日客流量。不少过去金陵石化、南京化工厂的职工坐地铁“故地重游”,来到燕子矶江边,看到企业搬迁后燕子矶、长江二桥敞亮地近在眼前,大江风貌、洲岛风光、江桥景观尽收眼底,原来的厂区变身高楼幢幢的小区,纷纷感叹变化之大——真可谓“春风已绿江南岸”!

南京地铁1号线北延、7号线北段加上地铁3号线,在城北基本形成“两纵两横”轨道网络,站点密集程度超过河西中北部、仙林,甚至优于老城内许多片区。比如铁北鼓楼片区仅13.8平方公里,却坐拥3号线、7号线10多个站点,栖霞片区1号线和7号线平行段彼此间隔仅2公里多。对此,南京市城市与交通研究院董事长杨涛认为,这一方面是城北地区结构带来的交通组织便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南京交通先行振兴铁北的决心。城北从大桥南路、二桥连接线到江边,呈“方块形”紧贴老城,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利于主城“井”字形交通网覆盖这里。城北交通改善尤其是轨道网覆盖后,地区价值凸显,地铁TOD开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必将推动铁北地区更新改造。

复绿矿山搬迁企业

发展落差尚难弥合

历史上,铁北地区采矿、化工、物流、仓储等产业集聚,城中村、棚改区面广量大,教育、医疗、社区等公共服务欠缺,虽和主城仅隔一条铁路线,这里给人的印象仍是“乡下”,“五塘村”“五佰村”“滕子村”“太平村”这些地方,是城北居民对铁北的集体记忆。

“改造城北,南京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程茂吉回顾说,幕府山复绿和老工业基地搬迁整治,这两个阶段都花了10年,是南京城建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点工程。如今,随着环境、建设、交通等发展条件改善,铁北进入更新复兴新阶段。

“十年树木、百年成荫。”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幕府山复绿2002年启动,关停9家采石场、4个垃圾场,在陡峭宕口植树种草,堪称“石头上绣花”,凿石挖槽、填土造绿……共回填土方186万立方米,恢复植被267万平方米,幕府山重现满目葱茏,成为江边绿色屏障,2011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2012年,燕子矶66家化工企业全部停产,企业搬迁后进行土壤治理,同步改造300万平方米棚户区,搬迁整治费用达350亿元。企业和棚户区搬迁后,“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重现巍峨之势,和幕府山连绵而成“沿江山外山”的壮美景观;从拆迁废墟中梳理历史文脉,复建燕子矶下的观音门,把原址为明外郭、全长4.4公里的乡镇公路燕尧路改造为宽30—100米不等的土城头公园,北十里长沟整治为流水淙淙的入江河道。这番刮骨疗伤、“重整河山”,吸引10多家品牌房产商拿地开发,10年内建成建筑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的滨江新城。

在红山铁北片区,玄武区搬迁了华飞电子、南汽依维柯等企业,以及滕子村等城中村,规划建设7平方公里的红山新城,总建筑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

程茂吉介绍,铁北鼓楼片区、燕子矶新城和红山新城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是南京最大的旧改片区,总面积相当于南京老城,居住人口四五十万,已是一座中等城市规模。

快速交通推动铁北改造,但也如同撕开一道道“旧疤痕”,把地区不足和缺憾展露无遗:和燕路过江通道通车后跃升为“城北门户”,但快速路两边还是一片工地;作为铁北东西轴线的纬一路,道路沿线要么居住区密集,遮挡了幕府山景观廊道,要么分布着汽配、家居城等业态,未能像江北大道、应天西路高架那样形成连绵的城市界面,背后是现代商业商务功能的缺失。

深入铁北各片区内部,改造任务还很繁重。中央北路沿线部分企业和城中村搬迁后,留下一片片库房和废弃地。江边老虎山、象山等幕府山余脉,一些多层楼房“侵入”山脚,红山北麓和红山南路边,也有城中村有待拆除。鼓楼铁北管委会副主任肖冰介绍,2018年起鼓楼铁北启动21个旧改项目,4年下来有9个净地交付,还有12个处于攻坚阶段,足见改造难度之大。

植入产业改造旧区

城市更新方可持续

振兴城北,铁北各板块加大公共服务“输血”。教育资源富集的鼓楼,力推优质教育“北上”,在铁北新增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幕府山分校、拉萨路小学方兴分校。燕子矶新城规划建设46所中小学、幼儿园和国际学校,要把新城打造为基础教育“新高地”,目前南师附中燕子矶学校、仙林外校燕子矶校区、泰晤士国际学校已投入使用,省人民医院燕子矶院区、10多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公园也开工建设。

但规划专家认为,城市旧改,光是“宜居”还不够,还要让居民“乐业”,建设好的产业载体吸引人才。对于铁北这样的老工业基地和旧改片区来说,更新改造不但要优环境、强配套,还要注重产城一体发展,尤其要注重产业和人口的匹配度。否则,新城功能单一沦为“睡城”,居民“钟摆式”通勤,地区活力还是难以激发。

对此,燕子矶新城规划总监陈智敏介绍,前期土地出让中居住用地偏多,他们的确感到“后劲不足”,如今正抓紧“补上这一课”,在新城的“南部门户”——经五路纬一路交叉口,建设两座隔街相望的“双子楼”综合体,建筑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包含商业综合体、高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等业态。沿经五路到江边,新城还规划建设300米超高层城北地标大楼,形成“T”形商业商务产业带。和燕路两边也将利用过江通道开通契机,研究布局现代服务业。

为推动旧区更新,鼓楼区把铁北片区更名为“幕府创新区”。

“步入城镇化下半场,拆旧建房的旧改思路行不通了,必须以产业升级推动城市更新。”肖冰介绍,整个幕府创新区划分为13个城市更新单元,设置11个科技园区,片区改造“一定要带着项目来”,以产业植入推动改造。在幕府山南麓,原南京长安汽车厂被整体改造为“幕府创新小镇”,掩映在树丛中的红砖房、清水墙被改造为科研办公载体,今后还将配套产业邻里中心、公共会议中心、员工餐厅、体育公园、人才公寓等,以低密度、园林式环境吸引优质项目和科研人才加盟。中央北路也告别“大拆大建”,转向有机更新,像南京燃汽轮机厂、金陵船厂历史建筑多、订单有保障的企业,管委会鼓励他们改造工业遗存,植入商务、文旅产业,以“嵌入式更新”,推动整个片区改造。

在产业路径选择方面,从红山新城到幕府创新区,都把数字经济、都市工业、商业商务作为主攻方向。业内专家提醒,这个大方向并没有错,但还是要注重产业特色和持续打造,对此同为旧区更新、整体改造的雨花台“两桥”地区、河西新城科技园可资借鉴。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雨花软件谷南园(铁心桥地界)利用软件谷的溢出效益,吸引600家企业入驻,配建18万平方米的精英人才公寓和68万平方米的总部经济园,发展“互联网+”为主题的科创城。河西建成的新城科技园,入驻企业4000多家,发展数字服务业,成为河西产城融合重要载体。

“旧区改造是个综合工程,环境、配套、产业、人才等要素缺一不可。”程茂吉说,每一个地区都需依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历史经纬选择改造路径,城市更新优环境,产业聚焦成特色,发展产业聚人才,围绕人才强配套。对于铁北来说,这四大要素都有一定基础,又都需要加强,综合提升这些要素并持续“拱火”,一个活力满满、产城融合的新铁北,一定会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南京城北。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