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了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全面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召开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是继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党的治藏方略之后,党的西藏工作历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历经5年,党的治藏方略体系内涵不断丰富。
五年前,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这次座谈会,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要求。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指出,“有国才能有家。”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是我国人口最少、人均面积最大的乡。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在玉麦接力坚守,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习近平在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中勉励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每周一的清晨,西藏隆子县玉麦乡村民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幽深的河谷。
习近平指出,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雪山脚下一栋栋整齐漂亮的藏式小楼,展现着村里的幸福生活。
1998年与2011年,习近平两次赴藏考察调研时,都来到了巴吉村。2011年那次,习近平走进了村民格桑旺久的家。“坚持因地制宜,广开致富门路,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时隔多年,习近平的殷殷话语,格桑旺久始终记在心间。
2016年年底,巴吉村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巴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村口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西藏的环境很脆弱,在发展经济时要注重生态保护,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2015年1月,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赶着牛羊,从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向北迁徙300多公里,来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繁衍生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迁徙,建设了我国海拔最高的县双湖县。
2019年底,双湖县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迁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迁徙。这是西藏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规划的一部分。退出的土地,将“归还”给大自然。
曾饱受风沙侵扰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如今已形成一道长160多公里、平均宽约1.8公里的“绿色长城”,成为极高海拔地区群众远离恶劣高寒天气的新家园。
△雅鲁藏布江岸边的绿树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都强调了“老西藏精神”。
为了西藏的发展,20多年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援藏干部带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内地汉族干部吴雨初,两次进藏援藏。第一次进藏,吴雨初22岁,他从最偏远基层的乡文书做起,经历了风雪、扬沙、严寒、饥饿、高原反应和孤独。16年之后,他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浓得化不开的情谊。
吴雨初记得,有年冬天,他在草原骑行,被寒风吹得浑身僵冷,跌落在一顶帐篷边。帐篷里一位阿妈脱下他的靴子,将他冰冷的双脚揣进袍襟,用体温为吴雨初暖脚,他才免于被截肢。“我从没从哪本书里读到过这样真实的崇高。”
2011年,57岁的吴雨初申请辞掉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回到雪域高原,对散落在茫茫高原上的牦牛文物遗存,进行系统的搜集、挖掘、研究、整理,建起“填补国内空白”的牦牛博物馆。
△2019年5月23日,吴雨初在藏北考察牦牛。
格桑花开,幸福路长。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各族儿女正与全国人民一起携手同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吴璇
编辑丨张亚楠
视觉丨江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