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青海篇: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2022-06-28 19:56: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高原长天流云,三江奔涌不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寄予“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殷切期望,为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三江源头到大湖之畔,从农区人家到草原牧乡,青海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力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共创美好生活,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迈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碧绿的卤水,在戈壁烈日下结晶,总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的盐田里,数十艘采盐船正在作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采收车间主任周广文盯着电子屏幕,远程控制着无人化采盐船运转。不久前上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让“上船一脸盐、下船满嘴咸”的传统人工采盐成为历史。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沿栈道步行至盐湖边,察看现代化机械采盐操作,了解盐湖资源储备保护、开发利用等情况。总书记指出,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务必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聚力破解关键技术难题,钾资源综合回收率已经提升到75%,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盐类产品从单一的氯化钾拓展到20多种,实现了循环利用、绿色发展。

约九成国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的青海,如何找准发展定位?“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2021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建设产业“四地”,创新驱动是澎湃动力。

一面面大气美观的玻璃幕墙面板,正从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西宁太阳能电力分公司的生产车间鱼贯而出,“光电转化率高,造型时尚,应用场景高端,是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型环保建材。”公司副总经理宋志成介绍。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个车间视察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了解企业发展光伏全产业链及科技研发、生产经营等情况。“总书记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宋志成说,“这几年我们通过组织技术团队奋力攻关,已经成功实现IBC电池及组件量产,转换效率、双面率、温度系数等指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着力培育构建以“四地”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青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出台了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20条政策举措、优化科技创新体系18条政策举措,组织实施“揭榜挂帅”和“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试点,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在政策激励和支持下,一批自主技术国际领先的“专精特新”企业在青海大地涌现。国内首个万吨级碳纤维基地投产,光伏、锂电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全国每生产3块锂电池,就有一块来自西宁。

建设产业“四地”,深耕禀赋打造核心竞争力。

走进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块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藏毯挂满展示墙,花样精美,令人目不暇接。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

如今,依托优质原料、独特民族风格和精湛制作工艺,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产品已远销欧美、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老的藏毯织出了“国际范儿”。

将建设产业“四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青海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坚定迈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青海清洁能源建设跑出加速度。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力装机中清洁能源占比90.83%、新能源占比61.36%,持续保持全国最高比例。源源不断的绿电远送其他省份,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海力量。

打造高原“诗和远方”,青海推出精品旅游线路200条,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吃上“旅游饭”的群众,对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有个生动比喻:好似热奶茶里泡酥油,浓得分不开,味道好极了。

传统农畜业,形成绿色有机品牌。全省牦牛藏羊质量安全可追溯规模超过400万头(只),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已达925个。2021年,青海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4.7%,势头强劲。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攀上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生态管护员索索举起望远镜,开始新一天的巡逻:夏日的黄河源,绿草如毯、平湖如镜,藏原羚、斑头雁不时穿梭其间。他随即掏出笔记本,上面的观测记录已是密密麻麻。右臂上鲜红的“生态管护员”袖章,让索索觉得“既骄傲,又沉甸甸的”。

“希望大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齐心协力管护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三江源地区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视频交流。索索作为生态管护员代表与总书记视频连线。如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像索索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已有1.72万名。

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滋养着大半个中国。

这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青海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制度体系创新取得新突破,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最亮眼的莫过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青海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中推行大部门制改革,创建“1+N”政策体系,探索生态管护员制度,有序扩大社会参与……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可循的三江源走出新路,2021年10月成为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保护面积增至19.07万平方公里。

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获批,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青海践行嘱托,收获硕果。

最美自然,需要落实最严保护。2021年3月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

走进祁连山南麓的木里矿区,曾经因违法开采留下的“累累伤疤”,通过种草复绿现已基本完成植被覆盖。这两年,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有798个“问题图斑”完成整治,全省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面积达2040公顷。可可西里禁止非法穿越,黄河源头鄂陵湖与扎陵湖限制开放,青海湖鸟岛沙岛景区闭门谢客——最美景色藏于深山,这是青海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动摇的清醒留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小生长在祁连山下的全国人大代表孔庆菊清晰记得,2021年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她拿出两张照片,请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一张照片中,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则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孔庆菊说,“总书记凝视着照片说,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如今,从事教育工作整整30年的孔庆菊,站上生态课堂的讲台,又给小朋友展示起这些照片,“把敬畏自然的根,种到尕娃们心头。”

湖面开阔,水质清澈,飞鸟翱翔。眼下,又到青海湖裸鲤的洄游季节。“去年以来,青海湖启动了第六次封湖育鱼,曾经濒临资源枯竭的青海湖裸鲤,现在蕴藏量已经恢复到10.85万吨,比保护之初增长了41倍。”正在河道巡护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说。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来到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仙女湾,实地考察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总书记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保护好青海湖的决心和信心。”何玉邦介绍,通过持续治理、久久为功,青海湖水体面积逐年递增,目前已达4625.6平方公里,相比10年前增加了约220平方公里。大湖沿岸的居民早已收起渔网,转型开办牧家乐,旅游接待、美丽经济红红火火。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2021年6月考察青海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壮美画卷已经擘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青海,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高原山河大地间泼墨渲染、尽情铺展。

为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不懈奋斗

眼前的班彦村,一幢幢民族特色房屋整齐排列。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天然气,步行10多分钟就到镇卫生院,幼儿园有校车接送,村子距镇中心学校只有两公里。

说起从前的日子来,村民吕有金直摇头:“祖祖辈辈住在山沟里,长年喝窖水,种庄稼十年九旱,生活很艰难。”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启动,吕有金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

2016年8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走进吕有金的新家,同一家人围坐一起,看反映乡亲们一直居住的旧村状况的视频。

“总书记格外关心村民们搬迁之后的出路,问我‘搬下来了,今后有什么打算?’。”尽管已经过去6年,吕有金对当日情景仍记忆犹新,“总书记微笑着倾听我的讲述,勉励说,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如今,自小跟爷爷学过烧青稞酒的吕有金,申请贷款在新家小院盖起酿酒作坊,还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养殖区喂起了当地特有的八眉猪,媳妇也在家门口当起了土族盘绣产业工人,全家顺利脱贫。2021年,班彦村人均纯收入达1.23万元,比2015年增长了4倍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42个贫困县陆续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这两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致力于打造集民族手工业、观光畜牧业、餐饮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特色牦牛绒制品企业去年经营收入达到200万元,带动村子及周边1000多户牧民增收。

走进村民索南才让家,屋内陈设齐全、装修讲究,炉火上煮着的奶茶香气扑鼻。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索南才让家中,屋里屋外仔细察看,并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聊家常。

“我对总书记说,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党、衷心感谢总书记。总书记说,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索南才让激动地回忆道,“总书记还说,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如今,果洛藏贡麻村配套设施更新完善,吸引了各地游客和企业的到来。“政策越来越好,自己更得加把劲,将来的生活甜着呢!”索南才让准备开家特色旅游品商店。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青海在去年39个乡镇、225个村开展试点基础上,今年再选取200个村开展试点建设,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各族群众共享幸福生活。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西宁市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居民1000多人。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听取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汇报,同现场办事群众交谈。“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再接再厉、不懈奋斗。”在社区广场,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

“社区建有‘爱老幸福食堂’,还有舞蹈室、阅览室丰富我们的退休生活,公益课后托管班则帮了年轻家长们的大忙。”60岁的社区居民卓玛才仁说,“在这里生活,幸福感满满!”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青海多年来坚持把财政支出的75%以上投入民生,用坚实保障托起各族群众的和谐家园: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惠及150万人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组建46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3.97岁,“十三五”时期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8.93万套……

在格尔木市南郊的长江源村,2016年8月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幸福新生活的村民申格,又一次目送女儿杨措踏上巡护之路。作为生态移民,申格一家与全村100多户村民一道,10多年前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地方搬到现在的家,有的当起护林员,有的开店做生意,有的就近上了学。“牛满山,羊满山,也比不过现在的好日子。”这位年过花甲的老牧户、新市民稳稳地扎下了根。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今年5月召开的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展望未来5年,青海省委提出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

星光不负赶路人,万里高原行更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青海各族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姜峰、刘雨瑞)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