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①
2023-07-26 09:1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广大读者一道,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心聚力。

——编者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夏日的雄安新区,白洋淀碧波荡漾,铺展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优美画卷。辽阔水面上,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幼鸟跟随“父母”在芦苇丛中穿梭。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华北明珠”白洋淀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这里的生态之变,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精辟概括了“四个重大转变”: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这为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必将进一步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到各地考察中一次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洱海岸边,总书记殷殷嘱咐“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秦岭深处,总书记迎着清冽山风,语重心长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在黄河入海口,总书记察看河道水情,凭栏远眺感慨“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到“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思想领航,笃志前行,中国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一个个具体数字,折射更蓝的天空、更清的河湖、更强的绿色发展动力。以最坚定的决心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这是清醒的认知,也是坚定的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着眼未来,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五百里滇池,湖水一度因蓝藻暴发成为“绿油漆”,早在300多万年前滇池形成时就游弋其中的金线鲃也从湖体消失。如今,在入滇河流盘龙江上游,金线鲃种群身影重现。广袤神州大地上,绿色发展不断加快,绿色版图接续扩展,呈现出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汇聚起更加磅礴的伟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让万里山河焕新彩、让美丽中国展新颜。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6日 05 版)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