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之上,稻浪翻涌;河湾深处,银鳞跳跃。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江苏这片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再次迎来丰收的喜悦。
从赵亚夫团队的再生稻创新,到江海渔港的千帆竞发;从旱情中的稳产保收,到智慧农业日新月异的应用……丰收,早已不仅是稻谷满仓,更在探索、远航、汗水与智慧中,展现出别样的新时代图景。今天,就让我们从四个维度感受不一样的丰收故事,看看收获背后承载着的奋斗力量与创新智慧。
探索里的丰收:不打农药,水稻也没有病虫害

9月16日,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再生稻田里,绿油油的二茬稻苗已经进入抽穗扬花阶段。“8月初首茬稻收割前后进行严格的水管理,到10月下旬还能再收割一茬水稻,这就是再生稻。”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笑着说,二茬稻预计亩产可达100余公斤,加上首茬稻300公斤的亩产,全年亩产能达到400余公斤,一定程度弥补了越光水稻单季亩产低的不足,农民亩均纯收益达到了2000元以上。
再生稻是受农民欢迎的好技术,但是从2019年首次成规模试种到今年的200亩种植规模,再生稻面积并没有很快上升。“这也是顺应自然的结果。”赵亚夫解释说,二茬稻的生长需要增加大量灌溉用水,而戴庄属于丘陵缺水地区,因此再生稻只能选水口好的田块少量种植。
亩产不高的越光水稻,缘何成为赵亚夫的“心头好”?“种植越光水稻,可以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培育生物多样性,为有机种植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打下基础。”赵亚夫说,越光水稻属于早熟中粳类型品种,需肥量低,秸秆还田后种植绿肥不仅能满足其对肥料要求并有所剩余,还能够培养地力。同时,越光水稻生育期短,能避开水稻主要虫害的高发期。赵亚夫团队调研发现,平原粮食高产地区可以三年左右一次,分批次将越光水稻品种与高产水稻品种轮作,从而逐步改善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戴庄还引进了30多种适应当地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品种),可以依靠物种互相利用、互相制约的自然规则,实现物种之间生态关系的动态平衡。”赵亚夫说,由于多年大量使用有机肥和绿肥,戴庄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2.5倍,为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种植高产品种水稻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戴庄村已经种植了700余亩优质高产晚熟的“南粳46”水稻,在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的前提下实现了高产。
今年以来,赵亚夫带领团队奔波在10多个采用越光水稻与高产水稻品种轮作的村庄。“周边的有句容解塘村、丁庄村,远一点的有常熟的蒋巷村、张家港的善港村等,最远的还有安徽六安的龙头村。”赵亚夫说,从戴庄村连续17年、蒋巷村连续8年大面积不打农药也没有水稻病虫害的经验来看,生物多样性农业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今年84周岁的赵亚夫,每个星期都要去推广戴庄经验的村转一转,调研水稻长势,倾听农民心声,解答种植难题。“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做不完。”赵亚夫说,自己有一个愿望,要在镇江茅山革命老区推广生物多样性农业的戴庄经验,发展5万亩到10万亩的生物多样性有机水稻,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农业,帮助老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钱飞 郑舒
远航里的丰收:浪里淘金,千帆竞发鱼虾满舱

9月16日中午12点,历时4个半月的2025年伏季休渔期全部结束。在南通市海门区东灶港,悠长的汽笛划破天空,船只陆续起锚,劈开湛蓝的海面,犁出一道道银亮的水痕。
对南通亿顺水产负责人江冲来说,开捕前紧张与喜悦交织。一大早,他就和船员们一起检查机器、整理网具、查看生活物资,做着开渔前最后的准备。“油、水、冰块都是满的,休渔期间,海货都养肥了,我们现在就盼着开捕大干一场。”他指向精心保养的渔船和崭新的渔网,眼中闪烁着对丰收的渴望,“希望这趟出海能顺顺利利,鱼虾满舱!”
这边渔民忙“备战”,那边渔政人员也没闲着,在码头上来回穿梭,将捕捞证分发到每艘渔船,同时盯着渔船的消防设备、救生衣、通信仪器还有定位装置挨个查,把出海的安全关把得严严实实。
“伏季休渔期,我们对船员们开展了安全生产培训,并按照江苏省出海渔船‘十个必须’要求,对符合出海条件的渔船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如今出海的渔船都达到了最佳适航状态。”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倪卫彬介绍,今年,他们还为25艘帆张网渔船安装了智慧生产辅助设备,帮助驾驶员通过视频观察渔船两侧及周围水域情况,间接保障水上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同时,驾驶舱内摄像机抓拍驾驶舱人员离岗、疲劳驾驶等行为,及时触发报警功能,防范和减少事故发生。
中午12时,随着渔政领航船一声长鸣,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停泊在东灶港内的渔船鸣响汽笛、开足马力,浩浩荡荡驶离港口,朝着辽阔的吕四渔场进发,开启充满期待的“寻鲜之旅”。
今年是85后江冲返乡继承渔船捕捞事业的第七个年头,从一名埋头写代码的程序员到天天和鱼虾蟹打交道的“船二代”,他经历了一番挣扎。“我们主业是做渔船捕捞的,有自己的船出去打鱼。刚开始的时候,天天闻着自己又腥又臭的衣服,我是抗拒的,再加上分不清鱼的品种、不习惯大声吆喝,渔民总是听不到我讲话,只能默默记账。”江冲坦言,但这个行业有它的特殊性,每次看着船老大和水手们开船出海,心里总是充满了希望。现在,他已经慢慢适应并爱上了这个行业,每天都会去关注渔船动态、海上生产产量,等到渔船回港的时候,看着满满一码头的海鲜,他内心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在江冲的经营下,船队规模进一步扩大,自有帆张网渔船2艘、码头2个,同步经营3艘,共5艘渔船。每年码头带鱼产量200—300吨,黄鱼100—200吨,鲳鱼50—100吨,其余各种海产品300—400吨。此外,他还开通了抖音直播和微信销售渠道,年销售额500万元左右。
当天,南通全市共有272艘帆张网渔船驶向近海海域进行捕捞生产,加上8月5日已陆续开始作业的583艘桁杆拖虾、笼壶类、刺网和灯光围(敷)网4种作业类型的特许捕捞渔船及配套捕捞辅助船,8月10日开始作业的沙海蜇捕捞渔船306艘,目前,全市共有1161艘渔船进入生产期。
在8月5日开始的“小开渔”中,刺网、拖虾、笼壶及海蜇等专项捕捞渔船已率先出海,在吕四渔港,80—100艘专业收鲜船每日往返,单船载量约4万斤,带回梭子蟹、金钩虾等时令海味,单日梭子蟹交易量突破800万斤,超往年6—8倍。渔获中60%的活鲜通过盒马等商超及水产市场,24小时内发往长三角、东北、福建乃至四川;剩余40%进入本地加工厂,制成蟹酱、蟹块等产品远销海外。而这一次的“大开渔”,帆张网渔船加入捕捞大军,带鱼、鲳鱼、黄鱼等更多海鲜将陆续“游”上市民餐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洪叶 王瑞枫 樊玉立 纪树霞
汗水里的丰收:辛勤浇灌,旱情之下颗粒归仓

“你看,这稻谷正处在扬花灌浆期,再过段时间就会灌浆结束,10月底11月初就可以陆续收割了。”9月17日,记者走进建湖县亿乐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正值水稻扬花灌浆期,微风拂过,绿浪翻滚。
“稻谷刚出来的时候,是瘪的,经过扬花灌浆后,就长得饱满又圆润。”农场负责人唐勇笑着介绍。在唐勇的悉心照料下,水稻不仅没有受到前期旱情影响,反而愈发茁壮。“这300多亩南粳9108长势十分喜人,根据目前测产情况,预期干稻产量能达到每亩1300多斤,今年又是丰收年!”
望着眼前日益成熟的水稻,唐勇道出了与去冬今春罕见旱情那场激烈较量。
去年11月下旬播种小麦后,眼看着土地干裂,他果断决定从河道抽水缓解旱情。“当时,大家都盼着能下一场雨,按照以往经验,雨总会来的。”可唐勇深知,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老天爷身上。3月,看着土地愈发干涸,他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组织人力从河道抽水灌溉,为土地注入了生机。
6月伊始,小麦收获,水稻播种时,旱情依旧严峻。唐勇用水泵将外面河道的水翻进内河,确保适时完成夏播夏种。
6月26日左右,雨水润湿了土地,为水稻送来了生命之源。尽管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唐勇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用心查看每一处灌溉情况,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幸运的是,进入梅雨季后,干旱得到缓解。
目前,库里自家两处农场收割的小麦,共400多吨,正等待有一个好价格出售。“但在收水稻前要全部卖出,收益只能持平保本。”这也让唐勇稍稍松了口气。
“冈西的土壤具有一定的油性和黏性,含水量相对较大,地势较其他地方低洼。”唐勇解释,独特的地势和土壤是此次旱情下仍然丰收的重要因素,同时选择优质的农作物品种至关重要。田里种植的南粳9108不仅具有较强适应性,更是优质的食味品种,这为农场带来了理想的收益。
此外,唐勇还尝试稻鸭共生、稻蟹混养等生态种养模式,不仅减少农药使用,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唐勇指着不远处的大棚说:“那是我们的试验田,种植着新品种水稻,还养了50多只鸭子,看看稻鸭共生的可行性。”大棚内,绿油油的水稻生机勃勃,不时伴随着鸭叫声。
“等水稻经过烘干后存入仓库,再加工包装成大米销往全省各地。”唐勇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效益,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与中国邮政、鲜丰汇等平台深度合作,有效拓宽增收渠道,农场每年可实现成品大米开票销售550万元以上。在采访过程中,唐勇又接到了2000单成品米的订单。“我每周固定订单至少有2000多单,高峰的时候能达到6000多单呢!今年农场已经开票400多万元,估计年底能冲上600多万元。”他笑着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钰 彭倩倩 樊玉立
智慧里的丰收:科技赋能,解锁农业全新场景

丰收节前夕,记者走进昆山市玉叶智慧农业产业园,仿佛进入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智慧菜园”。巡检机器狗“玉小叶”在蔬菜基地的田垄间灵活穿梭,当参观者踏入大棚,它便热情地化身“导游”,用清晰的语音介绍园区情况,讲解农业知识,将科技感与生活气息完美结合。
“玉小叶”的高清摄像头如同敏锐的“眼睛”,能够对大棚里的作物进行扫描,环境采集传感器则像灵敏的“嗅觉”,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数据,内置的AI算法,赋予它“思考”能力,能精准分析作物生长状态,并给出科学管理“处方”。
“以往,人工完成一次大棚巡检需2小时,现在‘玉小叶’跑一圈就能高效搞定,效率大大提升。”产业园负责人陈颖介绍,“它不仅是作物管理的‘好帮手’,还是‘趣味讲解员’,堪称农业现代化的‘代言人’。”
在草莓温室大棚,刚移栽不久的草莓苗绿意盎然,这里由智慧农业云平台悉心照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水汽、土壤湿度、pH值等草莓的生长状况,当温度达到28℃时,天窗自动打开,当温度低于5℃时,卷帘布和保温布会自动放下来进行保温。
跟随陈颖来到智慧控制中心,记者看到,大屏上实时显示作物的生长模型、环境数据,工作人员点击屏幕就能远程调整温室遮阳帘、风机、湿帘等装备。通过物联网“一图”展示,这里实现了生产环境可视化、环境控制自动化、灌溉施肥精准化、决策管理智能化。
除“玉小叶”外,产业园还引入智能跟随搬运小车、配备北斗定位辅助驾驶系统的拖拉机等绿色智能农机装备。智能跟随搬运小车可自动识别路径,承担果蔬搬运、采收辅助等工作;带北斗定位的拖拉机依靠厘米级定位导航与自动耕作轨迹规划功能,让土地翻耕、播种施肥等作业更精准高效。
在玉叶,传统农业生产正变为“可感知、可控制、可预测、可决策”的智能化生产模式。这些智慧农机协同作业,构建起覆盖监测、耕作、采收全流程的智慧蔬菜种植管理体系,推动昆山特色蔬菜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大步迈进。
让一粒米、一颗果、一个村都蕴含科技发展的动能,昆山正以数字基因重塑“鱼米之乡”,加快农业转型步伐。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天舒表示,昆山奋力打造以智慧农业特色引领、科技平台双向赋能、产业融合一体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县域示范,以数智领航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赛道,推动农业向高效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智慧高效的生产方式,打开了农业新的可能,也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从事农业。陈颖是毕业于苏州大学法律系的80后,在这个团队,还有十多位90后人才,他们有的毕业于纽约大学,有的是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如果还是原来的生产方式,比如天天弯着腰种草莓、人工搬运蔬菜,既辛苦又低效,年轻人很难留下。正是科技的进步、智能化的应用,让种田变得轻松、环境也更干净舒适,加上我们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待遇,他们才愿意留下来,实现个人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双向奔赴。”陈颖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洪叶 钱飞 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