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越来越有文化味儿!
2025-02-08 20:51  来源:新华社    
1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 题:这个春节,越来越有文化味儿!

新华网李欣 王碧姣 杨阳

春节假期刚刚过去,中国年的味道还未走远。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除了贴年画、逛庙会、赏花灯、舞龙舞狮……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外,更多年轻人开始“主导”过年,“非遗游”“赛博年货”“新中式”等话题也频频冲上社交媒体的热搜,让新春佳节多了不少文化元素和全新体验。

“文创年货”受欢迎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有着自己的时间表。置办年货,往往是这场盛大节日最具仪式感的起点。除了柴米油盐等传统年货,具有文化内涵和情绪价值的创意年货,今年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在社交媒体上,“过年氛围感拉满”“用艺术开启新年”等话题浏览量均超亿次。

“这么有寓意的春联福字一贴上,家里过年的氛围感顿时来了!”作为春节的重要文化符号,春联牢牢占据着家家“新春氛围感”的C位。在高校工作的张女士介绍,今年特意选购了国家图书馆的春联,将典籍中的记载与纹样相结合,既有颜值,又有深意,体验了一把“古籍里的春节”。

喜爱文学的王先生则选购了同样文化味浓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春联。“我们的春联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文创部工作人员肖雨然介绍,今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横批“吉庆有余”,是由蜀后主孟昶提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还有五张福字,选自欧阳询、颜真卿等五位大家的字体。”网友“飞儿90柠萌”评论说,“文化含量高达99.9%”。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佳认为,文创设计通过创意手段,将文化元素、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表达。

去年爆火的冰箱贴和毛绒产品,今年春节期间也表现亮眼。财神冰箱贴、毛绒发财树、蛇年玩偶……都被安排到“新春氛围组”。“期待好运、图个吉利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我们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头部毛绒品牌“问童子”主理人沈泽认为,“这些产品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情绪需求,让人共情、获得心灵慰藉。同时,个性化的‘年货’也展示消费者的性格与品味,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年轻人用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来庆祝新年,并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结合,让传统年变得生动、鲜活。”沈泽说。

新中式成新春战袍“顶流”

2025年总台春晚开场秀《迎福》中,李子柒惊艳亮相,其融合了十三项非遗技艺的“战袍”迅速引发热议。

不止春晚舞台,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烟火里、民俗庙会的喧嚣中、热门景点的打卡处……身着新中式的身影随处可见。“‘新中式’不仅款式与春节适配度拉满,更难得的是很多融入了吉祥寓意纹样的设计。”

“今年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有蛇文化符号的马面裙、汉服,这些文化现象或者说新时尚,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也体现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毛巧晖说。

“云纹、宝相花纹样、花卉纹样、植物纹样经常被运用到‘新中式’服饰中,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融入了美好寓意。”杭州观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舒畅说,“随着国潮兴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新中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通过设计手法进行创新演绎,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性需求。”

“我们经过近20年的时间,走过10余个省份、30余个民族,建立了‘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和‘民族手工艺者数据库’,将民族纹样和传统手工艺融入时尚元素,转化受到市场好评的国货潮品。”依文集团一名设计师介绍。

去年,山东曹县马面裙火爆“出圈”。今年春节,曹县汉服线上线下订单仍旧火爆。“大部分是年轻人购买,尤其是大学生人群的下单很多”,曹县东汉仪天下服饰有限公司的蒋震认为,大家都想在过年的时候穿得有文化味儿、有个性,“新中式”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在白墙黛瓦的安徽宏村,东北游客杨女士给六岁的女儿也安排了一组“新中式”旅拍。“除了给孩子留下一份别样的春节记忆外,这也是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好机会。”杨女士说。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依文集团的设计师说,“新春佳节,穿着‘新中式’能够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展现文化自信,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非遗游”成假日旅游新潮流

春节的“主场”不仅在家中,也在充满年味的旅途中。随着申遗成功,“年味游”“非遗游”成为热门玩法。

中旅旅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推出的“中华文化发现之旅”等线路备受青睐,特别是“冰雪体验游”“民俗体验游”“非遗探秘游”和“美食寻觅游”等特色线路,预订量大幅增长。

“从平台上酒店预订量增幅来看,热度蹿升最快的都是‘年味儿’爆棚的小城。”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蔡木子介绍,蕴含“登高”意头、今年新增众多非遗表演的黄山市人气爆棚,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逾一倍,而年味浓厚、特色民俗众多的广东潮汕,福建福州、泉州等预订量也均有大幅提升。

“我每年都会选一个有特色的地方,带着家人去感受不同的年味儿。今年去了福州,过年氛围和北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北京游客王女士说,“最震撼的当然是游神了,还有巨型的烟花场景,气氛非常浓烈,除了视觉上的,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心灵的触动。”

“作为家长,希望让孩子有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传统节日民俗和非遗的魅力。现在大城市里的小孩,真正有这样感受的机会非常少。”王女士说。

东北游客杨女士则被短视频平台的黄山鱼灯巡游吸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原来真的存在,跨越千百年,还在传承和创新,这是中国人才有的浪漫。”

除了感受氛围,亲自上手“触摸”非遗则更为直观。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五日,“非遗”搜索量同比上涨212%,“非遗体验”搜索量上涨387%,“非遗手工”搜索量上涨790%,近四成非遗搜索者为00后年轻人。

河北游客陈先生一家今年去了云南大理过年,还带着孩子体验了一把国家级非遗“白族扎染技艺”。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以来,“白族扎染技艺”搜索量同比上涨453%。云南省级非遗“瓦猫制作”搜索量上涨652%,“甲马木刻版画”搜索量上涨671%。

美团旅行运营人员梁媛表示,游客从非遗中领略“深度旅游”,走得更深入、更小众、更会玩。“非遗过大年”除了拓宽玩乐体验外,也让游客“多留一晚”,有利拉动本地消费、促生新业态,助力小店经济蓬勃发展。

文博馆里“年味儿”浓

“新年好,给您‘送福’了!”1月29日,大年初一,中国美术馆入口处,是张张笑脸和声声祝福,这是美术馆每年的传统活动“送福贺新春”。今年的“新春福袋”特别收录了馆长吴为山亲笔书写的福字和对联,以精美印制的形式赠予观众。

观众易女士高兴地举起福字合影,“美术馆里,不止有热闹的年味,更能感受到文化气息和美的力量。”

近两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超14亿人次。蛇年春节,不少人也选择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地,看展览、学知识、品书香。

如果想一次性体验不同地方的年俗,春节期间,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正在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展示了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既喜庆又‘出片’,能让孩子了解春节文化。”张女士的九宫格朋友圈里晒满了她和孩子的喜悦瞬间,她说,“带孩子去博物馆要考虑趣味性,这个展览里有很多非遗手工活动,孩子亲身体验,玩得不亦乐乎。”该馆社会服务部张璟介绍,展览吸引了全年龄段的观众前来参观,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参观的现象十分普遍。

古色古香的北京南池子美术馆中,正在举办的新年大展“点戏一本”,以皮影和剪纸为灵感,邀请了13位当代艺术家与老中青三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游客编织了一出非遗的奇幻梦境。南池子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张瑜洋表示,“新年大展借鉴古代年底唱戏的传统,部分观众可以点选自己喜欢的皮影剧目,既是点戏者,也是入戏者。在春节期间‘开箱’,点一出‘好戏’,寓意着为新的一年开启好运之门。”

以麻辣烫玩偶等文创产品火爆出圈的甘肃博物馆,春节期间也“不打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他们不仅关注展览内容,还对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博物馆正在积极研究年轻人的审美,通过打卡等形式吸引他们关注展览背后的故事。”馆长班睿说,“将看展列入必去之地,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2025年春节注定是一个非常的存在,因为2024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这个节日的风采,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一直以来伴随着我们岁月更迭的文化传统。”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

春节申遗文本中如此描述:“‘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春节,连接着历史与现在,有我们对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古今之间共通的文脉赓续。正如一位观众在博物馆留言簿上写下的话语:“春节,既是中国人岁岁年年期盼的团圆,也是生生不息的创新与传承。”

标签:
责编: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