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多维度打造“幸福标杆”
2025-02-20 17:36  来源:泰州新闻网    
1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今年以来,泰州市海陵区围绕“千亿主城、幸福标杆”这一重点目标,在“旧”字上做出文章,加快路网、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焕新”。

路网升级,经脉通畅

一路通而百业兴,一路达至万民福。城市更新包罗万象,想做高品质的城市更新,一定离不开路网升级。

“以前回家路程需要20分钟左右,现在这条路改造贯通后,省了一半的时间,视野又好,开起来特别方便。”提起海陵区站前路与青年路交叉口北侧连接道路改造工程,市民张倩止不住地夸赞。

据了解,站前路与青年路交叉口北侧连接道路改造工程位于渔行水村社区南侧,原先由于青年北路是一条“断头路”,来往市民只能绕道行驶。项目于2024年4月中旬进场,改造路段长约83米、宽13米,建设路侧防护挡墙约130米。改造过程中,增加了原有路面高度,减缓了该路段与站前路之间的坡度,消除了原先机动车驾驶员视线受阻的安全隐患。

“早晚高峰时期,交通的顺畅程度大大提高,大家都不再为堵车烦恼了。”张倩笑着说。

打通“断头路”,改造“老旧路”,畅通“舒心路”。老花园路位于海陵区城北街道,南起海阳路,北至运辉路,全长约280米。该道路因年久失修,出现排水不畅、路面破损等问题,让附近不少居民和商家都为之苦恼。

“此次改造,我们新建了170米雨水管道,解决了排水不畅的问题,重新铺设了沿路90平方米的人行道地板砖,新增了4盏路灯,进一步完善整条道路的设施配套,提升居民的出行条件。”老花园路改造工程施工方现场负责人高璐说。

老花园路改造依照该路现状道路进行,面积约2400平方米,包含土建、杆线入地等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由于道路两边商铺众多,施工方采取分段施工的方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修的是道路,暖的是民心。

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幸福的基础。近年来,海陵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为城市发展“舒筋活络”,持续在城市建设细节、温度、效能上狠下功夫,通过实施一系列“微更新”“微改造”和“微项目”,以“小切口”实现了“大民生”的显著改善。

经纬旧巷,烟火人家

2024年,泰州市提出以千年凤城河为内核,建设商贸繁荣、人文荟萃的中心城区。其实,海陵区发展的不仅是凤城河,更是两岸的故事。

距离凤城河不远的钟楼巷是这几年泰州的网红街区。钟楼巷很短,大步流星,十分钟就能走完,但若细看这几排“小瓦房”的“妙处”,便是一天也看不完。

作为“社交娱乐街区”,茶社、奶茶、咖啡店、时装店,屋顶黛瓦、脚下青砖是深厚的历史感,让人眼花缭乱、设计感十足的门头富有现代活力。年轻人和年轻产业的聚集,颠覆着人们对海陵区的印象,极简、张扬的青春感扑面而来。

拐个弯,又能落入尘世的幸福。小巷深处有不少本地居民,屋前栽着花草,饭点时家常菜的香气带着温度。

住在更新的老街区里是什么感受?拄着拐杖的老人微笑不语,只是坐在阳光下的藤椅里,悠哉地听曲看景,成为居民游客眼中的风景。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是海陵区住建局这几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每隔一段时间城中就有一个“网红”爆出。

千年古城,留给城市建设的空白不多,城市更新的难度不小。不说全国,在江苏就有不少城市在古城更新上做出了成绩。南京的小西湖、苏州同里古镇,为人们所赞叹的都是新旧中的平衡。

人们已经认识到,“新”不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目的,“旧”才是。

“老建筑如何‘修旧如旧’?居民区如何提升幸福感,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海陵区政府投资项目集中建设服务中心工程科陶科长介绍,最近,名城科正忙着城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这会办公室里没人,得提前约。”陶科长笑说,“都在工地上呢。”

城中历史文化街区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占地10.65公顷,现存39处文保单位,是老海陵传统大宅名园的集聚之地。

“有的老房子被白蚁蛀空房梁,成了危房,有的房屋还有老街坊住着。”住房事业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邀请设计院对老建筑,包括文物建筑进行了评估。这些“老宝贝”让中心负责维修工作的同志既珍爱,也头痛。怎么修缮利用?怎么突出地方文化元素?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几乎是一房一策一设计。随着今年城中历史文化街区部分街巷完成改造,历史街区逐步成为城区新亮点,将“老建筑”装进“新产业”。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结合了临河特色空间、码头人文风情,承载着复兴老字号的期望。因为有感情、有期待,不少居民依然选择住在老街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街区改造是传承城市文脉的方式,也寄托着新老海陵人安居宜业的心愿。

老房焕新,住有宜居

提到海陵区城北街道的工人新村,老海陵人有太多话要说。“最早的工人新村可是海陵第一个工人住宅区,当时入住的条件就是工人。”老街坊自得道。工人这个词带着老海陵人的“优越”和骄傲。城市发展离不开工人建设者,工人新村承载着许多海陵人的童年。

时光变迁,经历合并,如今的工人新区辖区扩大。要说“新”,过去十几年不算,但如今,确是名副其实、值得夸赞的。

2000年,曾经孩子们口中的“花子窑”变成窗明几净的六层红顶小楼,入住的城市建设者们为时代发展啧啧称赞。2023年,工人新村成为海陵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面积最大、涉及居民最多的一个小区,改造面积超3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400余户。

如今的工人新村外立面簇新、道路宽阔,内河岸边坑洼破损的路面换成了崭新的塑胶跑道。小区内的空地修建了休闲长廊,考虑到了老街坊们的社交需求。居民王德发点赞:“以前小区里没有这样的地方,大家各忙各的。现在,大家下班、散步,都喜欢在长廊这儿坐坐,久而久之,邻里之间的关系就更近了。”

眼前是从墙皮脱落、环境杂乱、设施缺乏,到立面翻新、绿化提升、服务优化,耳边是从改造给生活出行带来不便的反对声,到每天关切啥时候到自家小区的期待问询。老旧街坊改造不是一蹴而就,走过弯路,结果喜人。

“有些小区还不止改了一处。”海陵区一位居民称赞,“后来才知道这是综合性改造,也结合了很多我们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停车、绿植、休闲等。”

老旧小区改造改什么?谁都能说上两句。海陵区城市更新服务中心老旧小区改造科封锦明科长只是言语寥寥地介绍了海陵区的整体情况。他说:“居民最有发言权。”

直到提到外立面更新等具体工作,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大家看到的是‘面子’上外立面更新、道路修缮了,‘里子’就是雨污分流、地下管网修缮,其实也不止。”封锦明表示,外立面更新不是刷层新漆,有的是在处理漏水情况。地下管网的修缮能解决小区飞线的困境,还要考虑给加装电梯留线路。

“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需求,根本上是保障居住安全、城市安全。”封锦明以雨污分流为例,这不仅能解决小区内涝问题,也是在保护凤城河,住建局与其他部门联合,杜绝生活废水排入河道。如今的凤城河能和海陵人儿时的记忆里一样清澈,整个城市、每个市民都有功劳。

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在海陵区,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产业、文化与民生的共生。“幸福”二字就是海陵区发展的“战略定力”,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标签:
责编: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