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
土地、劳动、资本被称为生产三要素。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算力、数据、绿电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持续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以新型生产要素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实效。月初召开的南京“新春第一会”,提出以系统性赋能提升要素丰裕度,有效发挥南京资源要素汇聚优势,推进算力、数据、绿电等新型生产要素供给,更好为企业发展赋能。
新型生产要素,究竟“新”在哪?南京如何加强供给?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新引擎:算力要素加速集聚位居全省第一,高效配置点燃“发动机”
随着DeepSeek火爆出场,位于麒麟科创园的南京智算中心加快“落子”,春节期间加班加点,成功上线全国产算力版DeepSeek,还将其与零售场景融合,赋能在线零售等各类行业场景。

作为长三角地区已经投入运营规模最大、算力最强的全国产化智算中心,南京智算中心二期算力峰值使用率达100%,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该中心抢占先机上线全国产芯DeepSeek,其运行的硬件环境搭载在智算中心的国产智算卡上。
“中心由7280块搭载国产芯片的AI智能加速卡提供智能算力,采用全国产化硬件和软件体系,算力达到每秒180亿亿次(八进制下的1800Pops)。”南京智算中心运营公司(中科逆熵)运营总监洪晨曦介绍,全国产芯DeepSeek与各类应用场景都可以适配,可赋能芯片设计、在线零售等各类行业场景。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算力已经变成和水、电一样的基础资源,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之一,更是被视为人工智能的“发动机”。
去年11月,已落地南京江北新区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南京)正式上线,成为中国移动算力网络“4+N+31+X”布局中的核心一环。
据了解,该中心是以支撑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的高标准超大型新型数据中心,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园区占地104亩,拥有4幢机房楼,可承载1.8万个机架、30万台服务器,本次新上线智算算力超2000P FLOPS(FP16),是目前华东地区单园区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
扩容增质“蓄水池”,提升算力服务能力。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将算力作为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加快统筹优化全市算力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
随着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南京)、中国电信智算中心(南京)等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全市已建成智算中心6个,投产智能算力规模超10000P FLOPS,位列全省第一。
日前,南京城市算力网平台顺利完成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部署工作并正式面向公众全面上线。“平台将持续升级多元算力融合、模型优化训练等核心技术能力,重点拓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持,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算力要素加速集聚和高效配置,正在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南京市推进算力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算力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并明确“施工图”——
加快基础电信运营商、重点企业智算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形成规模算力供给;通过企业算力部署与应用,联动网络、芯片、大数据、数据中心等产业,培育形成更多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圈;推行“算力券”服务,降低算力使用门槛和成本,推动算力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的应用落地;鼓励园区与算力中心合作出台个性化优惠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新动能:发挥“新石油”乘数效应,全领域激活数据要素特色产业
走进南京中电熊猫照明有限公司的光电智能制造工厂,生产线每个标准工位上都配备了工控机、扫码平台和语音播报系统,实时采集生产过程数据。
“关键工序FQC采用智能化光学检测设备进行全自动产品检测,将设备数据、生产过程数据、质量数据和生产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上报、自动分离,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能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据既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资源,被誉为“新黄金”“新石油”,在智能工厂打造中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生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帮助企业优化生产调度、提升能效与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行业应用产品技术研发和服务的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提升决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它不仅在工业制造领域“大展身手”,还在消费、金融、交通、医疗、农业等行业和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我市各板块也在布局新兴产业中,将数据要素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石。作为“2024年南京市重大应用场景全球合作榜单”之一,位于玄武区的江苏国际数据港基于云计算、量子加密等技术,为企业提供数据安全合规咨询、数据分级分类安全等服务,覆盖跨国公司双向数据跨境、国内企业境外数据回传、科研数据跨境等多种业务。
据悉,江苏国际数据港将进一步拓展“算力优势+本地场景+标准服务+基础设施”为一体的数据跨境便捷通道,引导企业增强行业数据归集、治理、运营能力,为省市制造、外贸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潜在价值大、发展变化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如何让数据要素流得动、用得好,繁荣数据开发利用的产业生态便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2月下旬,水务行业首个、全国首批取得入表会计凭证的数据资产——扬子国投下属南京远古水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以北范围)企业用水行为分析数据”在南京数据交易平台上架,完成全市首单数据产品场内交易。截至去年底,该平台数据交易金额突破亿元大关。
“平台自去年2月上线以来,面向全国开放,已入驻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等数据商1000余家次,初步形成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发挥数据乘数效应,打造企业数据交易与合作专业平台,建立政企首席数据官互动交流机制,全链条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聚力推动发展,全领域激活数据要素特色产业。
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催生一批数据驱动型的新业务、新业态;培育一批从事技术创新、资源汇聚、应用赋能、流通交易以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龙头企业;推进一批特色数据园区建设,加快推动一批龙头型数据重点项目落户南京,构建良性互动的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新支撑:构建三级服务网络,今年绿电交易电量将超25亿千瓦时
打开“e充电”App,发现充电站信息页面上出现了一个“全绿电”标签。2月18日,新能源车车主孙先生途经黄栗墅服务区(沪蓉高速成都方向),准备给车充满电时遇到了这样一幕。现场工作人员解释,绿电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这个标签代表着该站点正在使用绿电为新能源车充电补能。
通过绿电绿证交易形式,将绿电引入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1月开始,国家电网公司在南京地区投建运营的351座充电站、2573台充电桩已实现100%绿电供应,并将持续全年。预计全年将消纳7200万千瓦时绿电,服务超过280万辆次新能源车,“绿色”出行里程达3.6亿公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1万吨。
绿电在工业制造企业同样“受宠”。中铁宝桥强化新能源技术应用,建设3.2兆瓦光伏电站,全年供绿电435万千瓦时,占公司总能耗30%以上。博世汽车于2019年建成光伏电站,每年可生产800万度绿色能源、节约211.8万度电、减排1万余吨二氧化碳,目前已累计生产超过3.7万兆瓦时绿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和企业对于电力需求逐渐从“用上电”往“用好电”过渡。近年来,绿电生产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全社会绿电消费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正在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我们就在全市设立了1个绿电绿证服务站和8个绿电绿证服务点,构建起南京绿电绿证三级服务网络[圈(市场交易圈)—站(绿电绿证服务站)—点(绿电绿证服务点)],有效推动了南京地区共19户分布式光伏企业参与绿电交易,服务用户侧绿电交易电量超16亿千瓦时。”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天介绍。
降低企业获取绿电等要素的成本和门槛,在新型生产要素供给上形成比较优势,南京持续发力。
王文天介绍,针对企业客户将提供“营销+交易”一站式联办服务,确保有绿电需求企业能第一时间参与到绿电交易中。同时,联合各个区和重点园区在外向型企业集聚区域建设绿电绿证专属服务点,推动2025年度绿电交易电量超25亿千瓦时。
此外,针对分布式光伏企业,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还将提供绿证申请“一站式”服务,促成更多的分布式光伏参与绿电交易并完成结算。此外,将支持制造型企业充分利用厂房屋顶、停车场和厂区空地等区域,开展分布式光伏、风电项目建设,逐步提升绿电消费比重,提高企业绿色发展综合能力。
当前,算力、数据、绿电等新型生产要素广泛应用,催生着生产力新形态,南京正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锲而不舍优化营商环境,集聚更多更优资源要素,全方位赋能企业行稳致远,共同攀登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