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新华时论 | 品一品“地铁里升腾的烟火气”
2025-03-27 09:00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本月初,苏州地铁自营的“广济南大食堂”正式开门迎客,这是国内首个开设在地铁站内的社区食堂,也是苏州首个对外开放的国企员工大食堂。约半年前,“广济南大食堂”所在空间还处于闲置状态,变身食堂,不仅盘活了闲置空间,还带动了周边商业。如今,该食堂日均服务2600单,旁边的便利店增长了30%的营业额,这一集书店、便利店、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商业空间,让15分钟的便民生活圈初见雏形。地铁里升腾的烟火气,打开了空间活化利用的新思路。

图为市民在地铁食堂档口排队买餐。史凌云 摄

地铁拥有庞大客流,站内商业空间一度被捧为“黄金店铺”。但随着地铁建设的推进,空间供给量的加大,这门“黄金生意”面临新的考验。一些店铺生意不再好做,频频转手;招商工作也不再容易,闲置率开始提高。究其原因,除了店铺同质化竞争外,地铁客流的特殊性也是重要因素,步履匆匆的乘客不太会为一般购物而停留。如何让“赶时间的人”愿意“花时间”,成为地铁空间运营的重大命题。

破题之道在于让空间改造回归民生本质。作为城市交通动脉,地铁每日吞吐数百万乘客,赶课的学生、换乘的旅客、归家的劳动者……不同群体的生活轨迹在这里交织,构成了最真实的民生需求。地铁里的“大食堂”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的朴素道理,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改造,让交通枢纽更具民生温度。像这样的改造案例还有不少:北京在有条件的地铁站设置便民设施,站内试点引入“免洗快剪”、面包店和快餐车;济南在地铁打造多元化便民业态,乘客不出地铁站就能买菜、买早餐、寄存物品……当地铁“小空间”对接了民生“大需求”,空间存量就变成了民生增量。

地铁站的空间利用是一门学问。地铁空间素有城市“第三空间”之称,国内外不少地铁站艺术氛围浓厚,对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们审美修养起到积极作用。但应看到,艺术展示并非地铁空间的全部价值。目前,地铁的盈利状况普遍不佳,借助地铁空间资源增加收益,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铁经营状况。地铁公司作为公共事业运营者,既要避免单纯逐利倾向,也不能只讲公益不要效益。如何在保障交通效率的前提下,活化利用闲置空间?如何做到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如何打破现有条件的限制,开展更加灵活的探索?不是每个地铁站都适宜开办社区食堂,但向空间要效益的改革之法,可以借鉴苏州的破解之道。

苏州地铁将内部食堂转型为社区食堂,这个转身虽然形式简单,却需要突破制度藩篱的勇气。从员工福利转向公共服务,要重构食品安全监管流程,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完善服务评价体系。开展这类新业务,员工收益不会显著增加;一旦出现问题,却需承担较大责任。国企管理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确应该严格谨慎。但在改革探索中,不能被条条框框限制住思维,特别是那些能让企业效益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的项目,值得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在地铁空间之外,城市还有不少存量空间。它们的活化利用,考验着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每个待利用的空间,都承载着特定的场景,需要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工业遗产的转身、地下空间的掘金、机关共享的破冰、社区边角的蝶变……这些设想能否落地,取决于能否精准捕捉特定场景中的民生需求。而这,正是我们应该从“地铁里升腾的烟火气”品出的“人间至味”。

(袁媛)

标签:
责编:邵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