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思为
■编者按
随着徐州文旅热度持续攀升,“流量密码”正转化为发展势能,文旅红利从核心景区向全域辐射,形成“一业兴带百业旺”的乘数效应。这场由文旅引发的化学反应,不仅推动着城市消费场景创新升级,更在协同发展、文脉赓续等领域催生全新蝶变。即日起,本报推出“文旅背后的经济学”系列报道,探寻徐州文旅火热背后的发展逻辑。
据业内分析,一个旅游业能带动10%就业,撬动90%住宿业、80%客运业、60%餐饮业。这样的带动效应在徐州得到生动印证:
2024年,徐州市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6600万人次,游客景区消费22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7%、19.18%,增幅跃居全省第二,创历史新高。
“一业兴、百业旺”,徐州文旅呈现“量质齐升”态势的背后,释放出了怎样的“乘数效应”?

延伸“文化+”链条
全景消费提炼“新打法”
历史文脉“彭城七里”,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金缕玉衣”等文创产品,增强了游客与徐州的情感连接;徐州旅游、徐州美食等热门关键词在各大平台持续升温,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增长……
去年,徐州文旅多次迎来高光时刻,文旅产业以动态叙事融入当下生活,通过延伸“文化+”长链条,赋能形成新的消费内容、方式和场景,释放巨大增长潜能。
从户部山青砖黛瓦间流淌的市井烟火,到云龙山叠翠苍茫中绽放的自然芳华,“建一物、添一景”“七里”文化与文旅经济双向奔赴,与城市发展融合共生。
各地都在文旅赛道上“花式内卷”,徐州则坚持把文化资源作为最独特且无法复制的核心密码,从千年历史底蕴里提炼出了一套自己的“文化打法”——
统筹深化文旅融合与发展人文经济,将“彭城七里”轴线 97 处、235 个历史遗存编织成可触可感的叙事网络,绘就文旅相融“彭城图景”。
“依托彭城七里的火热,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满铺经营,招商率百分百。”回龙窝街区工作人员韦懿文说。
在户部山景区,今年春节刚开业的启承非遗木工坊每日吸引着超2000人进店参观。“开业以来营业额连续上涨。”木工坊主理人张乐表示。
如今,徐州正以古今交融的文旅生态,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消费场景,让游客在品味历史醇香的同时,带动消费市场春潮涌动。
2024年,徐州节假日外地游客占比达56%,较2023年再提高 12个百分点。携程、美团数据显示,去年游客总量、文旅消费规模均居全省前四位。
再来看今年,春节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826.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68.76亿元,客房预订率增幅跻身全国前十。
如此强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一方面,文化和旅游场景带动消费升级;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又加速文化和旅游场景的迭代,成为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
“文旅+”带动消费动能加速释放,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不知道的徐州”、感受“不一样的徐州”、牵手“不一般的徐州”。
拉动项目投资
场景创新激发“新动能”
文旅红利不断从核心景区向外溢出:
前有大学生拉着行李箱在彭城七里来一场City walk,后有游客用脚投票总结出了徐州必打卡景点,现在又切换深度游模式,“挖”出了徐州一站式遛娃亲子游,宝藏徐州必去的乡村游等个性化路线。
如今,游客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 “看风景”,转而追求沉浸式体验的“新场景”。今年1—2 月,重点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2.1%、23.2%,步入高升稳走阶段。
此外,“演出+旅游”也为城市发展带来显而易见的“乘数效应”。今年徐州首场演唱会观看人数2.6万人,外地游客占比达26%,有力地带动徐州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
数据之外,还有更深远的变化:强劲的市场活力,让徐州文旅成为拉动项目投资的“香饽饽”。
云龙山滑道改造项目预计年内完成,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已经初具规模……2025年全市在建文旅项目2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年内计划总投资 19.5 亿元。
越来越多的“首发”落地徐州: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新引进首店709家,总数达到2432家;徐州德基广场项目运营后,将有累计150余个品牌首入徐州,文旅产业带动首发经济成为提升城市商业能级的源动力。
与其说“新场景驱动新消费”,不如说是“新消费催生新场景”,无论是项目投资、资本抢滩,都说明徐州既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力,也有“一业兴百业来”的影响力。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说,文旅产业的繁荣又能给百姓生活带来多少改变?
邳州市铁富镇时光隧道作为邳州旅游地标之一,每年慕名来此的游客达300多万人次。去年“五一”期间铜山区“农场旅行”花样“内卷”,各式体验类活动,吸引近10万游客打卡体验……实实在在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改善了百姓生活。
种种“旅游+”带给游客多样化的体验,有效拉动消费,将文旅“流量”转化为城市“留量”。 顺应需求变化,文旅正加速同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凭借场景创新持续释放新动能。
乘着当红之势,徐州也在不断优化文旅发展空间布局,下好文化创意、数字文旅、低空文旅等新兴领域“先手棋”,创造多元消费新场景新空间,不断塑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构建协同路径
聚客引流培育“新增量”
2024年,有1亿人走进了徐州,大咖引流、热点频爆,全市文旅话题流量和旅游“接待+收入”实现双增长,徐州荣登抖音用户喜爱的宝藏城市Top5,入选携程口碑榜中国100年度榜单第63位。
“能不能”“敢不敢”“愿不愿”是制约文旅消费规模和质量的根本所在。
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除了持续提升文旅产品,还需进一步协同联动和提升服务,为消费营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今年春天,徐州文旅实现“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奔赴。
结识“新朋友”,2024年徐州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万人次,同比增长82.3%,远超全国入境游平均增速,徐州文旅进一步走向世界。
扩大“朋友圈”,开展区域联动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将文旅地标串珠成链;推出更多跨区域联动发展的线路产品,实现资源、客源与市场的共享共赢。
从实施文旅场所全龄友好服务提升工程到优化重点景区和文博场馆管理服务,从完善停车、交通等配套设施到加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和志愿服务,徐州以富有温度、善待游客的服务,赢得赞誉、赢得口碑、赢得市场。
文旅消费的竞争,终究是城市温度的较量。既要有区域联动的“大手笔”,更需民生关怀的“绣花功”,唯有让政策活水与暖心服务同频共振,方能培育出聚客引流的一片“沃土”。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对扩大文旅消费作出多项部署,有助于更好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从不同渠道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形成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持续动力。
文旅消费的繁荣密码,既藏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也显现在演唱会的火热氛围中;既体现在区域协同的文旅活动中,也流淌在志愿者递出的一杯热茶里。
当春风再次拂过彭城大地,徐州文旅产业凭 “文化赋能” 深挖底蕴,借 “项目支撑” 创新场景,以 “协同优化” 广纳客源,创造出源源不断的 “乘数效应”,持续激活文旅消费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