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跨省看病如“串门” 专家号“圈”内共享
2025-03-31 17:22  来源:南京日报    
1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周容璇 王健 通讯员 陈颖

“十年前接诊一名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时,我们只能递给他写着南京大医院科室信息的纸条,患者去南京能不能挂到号顺利就诊都未可知。”安徽省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骨与关节康复科副主任医师王方富感慨地说,“如今通过南京12320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我能为患者顺利预约到南京鼓楼医院的专家号,预约时间精确到半小时,患者再也不用无效奔波了。”

在南京都市圈医疗协作体系里,还有很多类似案例。通过南京12320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不仅“圈内”市民“家门口看南京专家”成为现实,更通过医检报告共享查询等便捷通道,为南京都市圈城市近4000万人口筑起数字化的“生命之桥”。

一个挂号平台,挂遍南京都市圈主要医院

“以前看疑难病,凌晨4时就得在芜湖码头等过路大巴,到了医院还得在候诊大厅里拖着行李箱排队。现在在手机上点几下,约好时间就可以去了!”芜湖市患者赵钢(化名)作为南京都市圈医疗协作的受益者,切身感受到变化之大。

因为不慎摔倒导致急性骨髓炎,赵钢不仅高烧不退,伤处还肿胀得像个发面馒头。面对极其复杂的病情,王方富医生立刻打开健康南京App中的南京12320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为患者预约了合适的时间和擅长该领域的专家。很快,赵钢在南京顺利入院进行手术。术后,他直接回到当地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痊愈后现已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赵钢坦言,现如今,在本地就诊过程中,主治医生可以根据病情现场指导患者预约南京的专家,避免患者再次“跑冤枉路”。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建立院内院外、线上线下一体化家庭医生服务,向签约的家庭医生优先一周开放30%的三级医院号源,构建“小病去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闭环就医流程。据悉,后续还将把南京市这种基于家庭医生的双向转诊的模式逐步向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城市辐射拓展,真正意义上实现都市圈内的“双向转诊”。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运行管理科科长管世俊介绍,南京12320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是南京率先建成的全国唯一一个集约式、跨省的都市圈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并于2015年率先在预约挂号服务上实现8个城市的共享。经过十余年建设,目前,该平台已实现都市圈城市主要医疗机构全接入,覆盖南京都市圈110家医院,涵盖医院中绝大多数科室,并在技术上做到了号源池统一管理、分钟级的分时段预约,为南京都市圈城市近4000万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

记者打开健康南京App,发现平台上展示了南京都市圈主要医疗机构的地理信息和专家信息,而医检结果查询服务减少了异地取报告的烦恼,患者“电子报告”随身带、随时查。通过互联网诊疗服务,还能选择线上复诊、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让回家康复的患者把南京的医生“带回家”。

管世俊进一步介绍,今年根据南京市卫健委和马鞍山市卫健委签订的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信息化部分要求,将进一步推进与马鞍山市在健康档案共享调阅、专家门诊号源共享、远程医疗服务的深度合作,通过探索更加深度的便民惠民服务,为未来在南京都市圈范围的全部推广和复制打好基础。

一个协作机制,推动区域医疗提质升级

南京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令南京都市圈的患者心向往之。如果说便捷的挂号系统是“输血”式共享,那么让当地的医疗信息化水平“更上一层楼”,就是谋求长远发展的“造血”之计。

管世俊告诉记者,2014年,南京都市圈城市卫生信息化首次协作会议召开,成立南京都市圈卫生信息化协作小组。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城市间卫生信息化的共享、协作与交流更加紧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询、远程医疗等服务不断推进。

目前,南京市已完成远程医学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监测、远程临检诊断及远程病理诊断五大中心,均依托南京地区三甲医院为业务中心,实现区域内接入机构业务数据流转及远程诊断支持等服务,让患者不出社区、乡镇即可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截至目前,这五大中心已接入北京、新疆、西藏等省份及南京都市圈城市共200多家医疗机构。

如何进一步推进都市圈城市卫生信息化科研、关键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发展?早在2017年11月,南京卫生信息学会成立区域医疗协同专委会,为区域医疗行业注入“数字动能”,助力医疗机构实现从“传统经验型”向“智慧技术型”的跨越发展。据悉,该学会通过开展国家、省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从互联互通、电子病历、数据治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人工智能等多维度对都市圈卫生信息化人员开展规范化培训近3000人次,让基层医院搭上智慧医疗的“快车”。

一张发展蓝图,共谋“同城化”未来

“十年前,南京都市圈卫生信息化建设缺失统一的技术标准,零散的医院系统犹如信息孤岛,这让跨城协作看似天方夜谭。”管世俊欣慰地介绍,经过南京都市圈城市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南京都市圈自己的预约挂号、分级诊疗等信息技术规范、标准,同时互联互通、电子病历、智慧医院等在都市圈医疗机构深度应用,过往的单体医院对接也转变成城市健康信息平台协同。

截至目前,南京12320都市圈预约挂号实名注册的户口所在地非南京用户总量是南京用户的近3倍,为南京都市圈提供便民惠民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今年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南京与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的深度合作展开。”管世俊告诉记者,由于都市圈医疗协同业务规范、质控标准,物价标准和医保报销等还有待完善,用于互联互通基础、网络安全机制、硬件资源支持的智慧医疗协作相关配套政策亟待落实,他们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下一步,南京都市圈城市将在顶层设计上深化跨域医疗协作制度创新,打造全域贯通的数字底座,实现九市医疗卫生数据全要素、多模态汇聚,构建“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医疗大数据资源池。此外,在服务能级上重点突破电子健康档案调阅、智能提示、辅助诊疗等功能,推动全面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流程再造领域,全面推进“一站式结算”改革,将医保支付、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信用支付、商保结算等有机整合,实现智慧支付全面应用。在强化技术引领方面,加速多模态医学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全面塑造长三角智慧医疗协同创新示范标杆。

标签:
责编:艾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