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看创新|江苏“智”造强势出圈,看科技创新如何带动产业“高飞”
2025-04-07 14:40  来源:现代快报/现代+    
1

春潮澎湃,生机盎然。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大省,如何以创新激荡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

江苏正以“打头阵”的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地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中更好发挥主导作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智”造强势出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打印”未来:3D打印新质力量出圈出海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前列。小到生活用品,大到科学卫星,这些产品的背后,都有专精特新企业的助力。它们低调而强大,已经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领域的“No.1”。

南京嘉翼精密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打印“蜗牛” 刘畅 摄

在南京江北新区,有一家企业赋予材料新“生命”,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一件件产品,“打印”出一个世界。“我们最近为高淳国际慢城景区打印了蜗牛雕塑。”南京嘉翼精密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京嘉翼”)董事长李进告诉记者,他们用废弃建筑材料和工业副产品,“变”出一只只形态各异的“蜗牛”,这些“蜗牛”也新晋为高淳国际慢城景区最IN的打卡点之一。不仅是这些雕塑小品,小到文创,大到公交站台、电动车棚,甚至房子,都可以打印出来。“我们拥有从实验室用的1.5米小型3D打印机到现场使用的24米大型打印机的全系列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李进介绍,设备制造精度可以达到头发丝的1/7,这种精度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3D打印最大的难点其实不在设备,而在材料。传统建造是搭好模架,绑扎钢筋,再浇筑混凝土。3D打印不需要这些程序,而是利用混凝土直接打印成型,这对混凝土的强度、韧性等指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先我们是自己研究材料,打印出来的构件存在各种问题。”李进介绍,为了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他们与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亚梅教授团队合作,组建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共同攻克了材料难关。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是“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让从业者对绿色智能建造行业的发展信心倍增。

建设“好房子”,涉及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等。2024年9月,南京嘉翼作为江苏唯一的建筑3D打印企业入选国家级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成为全球智能建造领域的标杆。“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首次进驻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实现了技术出海。”凭借先进的3D打印技术,嘉翼子公司在阿联酋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有效解决了城市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建造和道路修复等一系列难题。“我们将与中国江苏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嘉翼中阿(联酋)共建海外仓,并负责一个约900平方米的中国免税藏品展示厅的整体建筑设计与施工。”李进介绍,该项目预计于今年6月份完工。

3D打印的景观小品 刘畅 摄

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全省智能建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末,智能建造适用技术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占比达到50%左右,培育30家以上智能建造企业,形成2个以上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智能建造产业链初步形成。

算力狂飙:构筑大数据产业新高地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数据、算法、算力是人工智能三大核心要素,算力更是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发动机”。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扼水陆交通之要冲的江苏仪征,是历史上的盐运中心、现代大化纤产业的重要基地,如今在AI时代,以前瞻性布局区域性算力中心标注着鲜明的城市辨识度。

仪征大数据产业园 图源:仪征发布

在仪征大数据产业园的江苏中工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区,大屏上实时传送着AI无人机定时定点巡航,实施城乡大数据智慧化管理的场景。“无人机根据航线实时巡检,如果识别出了火点,就会立即反馈到管理人员的手机端,工作人员会及时到达现场处理。”江苏中工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颜君说。

江苏中工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图源:仪征发布

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映射出算力对智慧管理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仪征大数据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百花齐放”的蝶变发展。仪征经济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管理办副主任刘冕介绍,2018年,仪征上空升起了第一朵“百亿云”——腾讯仪征东升云计算数据中心,随后,中国电信(江北)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长三角(扬州)算力中心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百亿云’接二连三飘向仪征,形成算力集聚区,目前总体算力值达到1万P,而我们的总体规划算力值达到4万P,规模在华东乃至全国来说处于第一方阵。”

如今,仪征大数据产业园作为江苏省三个算力支撑区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算力明星”,正聚力打造“算力存储、关联智造、应用服务”三环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形成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应用以及关联制造与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整个产业链链上企业有60余家,致力于补链、延链、拓链,包括服务器、温控设备制造、智能驾驶以及无人机产业链,在应用服务端已有2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未来我们将致力于达到300亿—500亿元的产值,打造华东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大数据产业新高地。”刘冕说。

近年来,作为数字经济大省,江苏积极抢占数字经济赛道,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如今,省内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苏州大数据交易所等已集聚数据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千余家,累计交易额超过20亿元。

AI 赋能:“独角兽” 领航产业新未来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火爆“出圈”,人们真切看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正从愿景变为现实。

天创推出的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亮相

3月26日,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在南京举行。“我的胳膊粗壮有力,单只手臂最大负载25公斤,是人形机器人中最强的。我的身高也是行业之最,腰部挺直能达到3.3米。”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的自我介绍,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据悉,“天魁1号”专为工业危险环境而设计,具有14种末端执行工具的能力,可用于电力、海上风电、火电、核电、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代人操作和检修作业,以及应急救援场景,该产品刚面世就成“爆款”,目前客户订单已排成长队。

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家AI语音公司,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入局”了大模型赛道。走进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AI全场景数智化展厅,一系列人机对话大脑赋能的智能产品十分“吸睛”。精准识别放大人声的“吸顶麦”、拥有语言识别速记功能的AI办公本、精通各大方言的数字虚拟人“苏阿姨”、联结不同品牌智能家具的智能家居系统……每一款都能让人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的勃勃生机与可亲可感,以及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受访者供图

作为国内领先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近年来思必驰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围绕“云+芯”战略,通过自研的对话式语言大模型DFM-2、全链路对话技术以及芯片,构筑了系列“标准化软硬件”产品,并在汽车、物联网(IoT)等智能终端领域及会议办公、金融等行业场景规模化落地,公司营收持续增长。就在今年1月,这只“百亿独角兽”刚完成新一轮的五亿元融资。

今年,江苏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组织实施1个行业大模型和2—3个重点环节场景大模型攻关项目;制定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清单,遴选一批优秀的“人工智能+”装备产品;支持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基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让“人工智能+”应用更广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卢河燕 徐晓安/文 刘畅/摄

东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军 杨澄 王智聪

仪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先友

标签:
责编: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