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清明假期,游客出游热情高涨,旅游市场活力旺盛。根据多个平台数据显示,踏青赏花、登山采茶、文化体验等一系列“节气+文旅”的多元创新的特色旅游项目格外受到欢迎。这一现象不仅印证了传统节气文化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更昭示着以节气为纽带、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正成为激活消费市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引擎。
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为现代文旅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节气+文旅”模式结合自然时令、民俗传统与旅游体验,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开辟了旅游消费新场景。清明采茶、谷雨赏花、立夏尝鲜、冬至围炉……节气元素将碎片化的旅游场景串联成具有文化厚度的体验链条,将模糊的传统美学意境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游客们通过“采茶、挖笋”的具身体验,在躬耕劳作间触摸文化肌理,在节气时序中搭建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满足了自身对差异化、沉浸式旅游的需求。
清明期间,全国各地围绕节气主题的探索成效显著。在浙江安吉,游客挎着竹篓穿行于云雾缭绕的茶山,采摘采明前茶新芽,感悟千年茶道文化;在山东济南,明水古城“清照赏花季”集寻花踏春、互动雅集、精品雅食等多种元素为一体,吸引全国游客前来听风、观泉;广西推出“一票三日使用制”,打破传统景区消费模式,助力游客沉浸体验时令活动,得到广泛好评……携程平台假期赏花游订单量环比增长45%,多个山岳类景区热度大涨,带动“村游”订单量上扬,飞猪平台上采茶、挖笋等农事体验类产品的快速崛起,无不见证着“节气经济”赋能地方特色资源,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当下,“节气+文旅”的新模式渐入佳境,正逐步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方向。而新模式的行稳致远,则需要立足实际、深耕细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各地文旅项目策划应当形成的共识。不少地区注重发掘不同节气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已然形成了文化传承与市场创新积极互动的良好范本;另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优化服务品质也是文旅发展的重要抓手。5G、AR、VR等先进技术为游客打造虚实结合的文化之旅,例如泰山的“登山助力机器人”等无障碍游览服务设施则提供贴心服务,显著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可见,结合自身特色,用技术与服务不断提升旅游体验,将是“节气+文旅”模式未来的核心增长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随节气脚步,在桃花汛里感知物候变迁,在秋分日中体验丰收喜悦,文旅产业定将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未来,“节气+文旅”模式的持续深化让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文化IP破土而出,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文|陈佳杰 图|黄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