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是工具还是情感对话者?中美AI大模型话语竞争背景下的智能体应用
2025-04-15 15:25  来源:传媒观察    
1

编者按2025111日,我国发布了一款名为DeepSeekAI模型,将大模型话题在全球范围内推向一个新热度,大模型更是上升为中美两国政治领导人关注的话题,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的话语竞争关注点。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和该院博士研究生夏以柠、硕士研究生林润在《传媒观察》第3期刊文认为,中美有关AI大模型的话语竞争分为两个阶段:ChatGPT代表的美国领先话语竞争第一阶段、DeepSeek代表的中国挑战话语竞争第二阶段,而智能体将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中美话语竞争点。在此背景下,文章选择中美有代表性的基座大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都是工具类型占据多数;另一方面,我国大模型创建的情感类智能体比例明显高于美国,将智能体充当情感“对话者”的特征显现,两国在情感类智能体上的叙事方式也呈现不同,即中美两国在智能体应用上开始有不同的发展态势。文章最后从宏观社会视角分析了中美智能体应用的异同。

大模型:作为国家层面的中美话语竞争

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和发展方向,一经问世就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国家科技竞争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202211月到20252月,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大模型作为中美国家层面的话语竞争,可以根据DeepSeek的出现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ChatGPT代表的美国领先话语竞争阶段

ChatGPT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标志性新突破,在2022年推出仅2个月后,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超1亿,引发了大模型开发热潮。ChatGPT代表的大模型被视为能够给全球国际竞争格局带来新一轮变革的关键技术突破。围绕ChatGPT展开的竞争囊括了从技术发展到经济生产乃至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成为数字时代国际竞争的最具象体现。

一方面,大模型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地位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大模型代表的人工智能治理显现出国家话语权争夺。

(二)第二阶段:DeepSeek代表的中国挑战话语竞争阶段

20251月,DeepSeek成功出圈。作为高效且轻量级的开源模型,其以高性价比、高效率实现了大模型的低成本化,一时间打破了美国主导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堆算力”的路径依赖。美国公司亚马逊和微软也先后宣布接入DeepSeek-R1模型。

DeepSeek的成功迅速从技术领域延展到中美两国的政治话语领域。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参加了20252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获得舆论的广泛关注。

DeepSeek更是直接引发美国政府的关注。据2025128NBC News报道,特朗普表示DeepSeek的兴起应成为唤醒美国科技的警钟。横跨美国政商两界的马斯克则对DeepSeek的成就持怀疑态度。26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称,美国立法相关部门担心DeepSeek可能会收集、泄露美国用户信息,希望禁止其在美国政府设备上运行。未来,中美两国的博弈将聚焦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

智能体:下一个阶段的中美话语竞争点

本文所讨论的智能体(AI Agent)指建立在大语言模型基础之上,能够与用户交互和做出一定决策的AI应用。如在ChatGPT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需要的场景选择撰写助手Write For Me这类智能体,它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生成定制的旅行方案,替代旅行公司的部分工作。这些智能体被平台聚类形成类似手机应用商城一样的智能体商城,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同时用户还可以选择个人定制专属自己的智能体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

智能体应用能够自主确定行动策略,协同用户解决任务需求,在广义的传播实践中具备互动性、施动力和影响力三种能动性,也即能够作为传播主体在与人类用户互动过程中赋能、改变人类行为乃至于生存方式。其越来越多地参与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并呈现出更加高度的拟人化和场景化特质,进而更加深刻地嵌入人机关系网络当中,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行动者。智能体被认为是智能时代人类能力对象化的产物,是数字时代人类实践的新生中介体。

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智能体应用成为人工智能的热门产业。在美国市场咨询机构Gartner的分析中,智能体应用技术高居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之首,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纷纷在此领域展开布局。

具体到本研究所关注的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生态建设上,OpenAI已经发布了Operator等智能体应用,在ChatGPT平台推出一系列智能体并按照应用类型分类,同时用简短的话语向用户普及不同类型智能体的功能;Gemini平台和Claude平台也推出了智能体功能,包括为用户提供创作灵感、职业顾问、编码助手和学习辅导等;国内的智谱AI也已推出AutoGLM等智能体应用,豆包、通义千问、天宫AI、科大星火、元宝、Kimi和文心一言等模型均推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

中美两国在大模型技术和生态建设上呈现出你追我赶、快速变化的发展态势,是全球大模型技术的两个领头羊。中美两国如何发展智能体生态,一定意义上可以窥见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趋势。

中美智能体建构比较

本研究的智能体应用场景和创作主体分析使用了人工编码,智能体应用场景的编码参考对于智能体应用场景的界定,主要分为工具型和情感型两大类;工具型可分为内容生成式和内容检索式,情感型可分为娱乐类、治愈类和亲密关系类。创作主体的编码根据平台标注的创作者来源,可分为个体和企业两类。同时研究配合案例分析,深入挖掘中美智能体建构差异。

(一)中美智能体功能比较

从智能体应用场景来看,工具型智能体是两国的主要应用场景,但我国的情感型智能体开发情况比美国比例更高。美国智能体平台中,工具型智能体占总智能体的90%,情感型智能体占10%。中国智能体平台中,工具型智能体占总智能体的79%,情感型智能体占总智能体数量的21%

(二)中美智能体创作主体比较

在美国智能体中,企业开发的智能体占81%,个体开发的智能体占19%。在中国智能体中,个体开发的智能体占81%,企业开发的智能体占19%。整体来看,企业是美国智能体开发的主要力量,而个体是中国智能体开发的主要力量。

(三)工具型智能体的期望划分

工具型智能体应用场景指通过人与智能体互动的过程,智能体完成常人所能完成的简单工具性任务。通过对四家平台(美国:ChatGPTPoe,中国:智谱清言、豆包)的智能体应用场景进行归类识别,结果显示,四家平台中均含工具型智能体,同时分别含有内容生成式智能体和内容检索式智能体。

1.工具型智能体应用的期望划分

在美国智能体平台中,内容生成式应用场景为主要工具型应用场景。整体来看,中美内容生成式智能体应用分别占工具型智能体的77%98%,内容检索式智能体分别占比23%2%。中国内容检索式智能体占比高于美国内容检索式智能体。

通过对比四家工具型智能体的开发程度发现,国内智能体在内容生成式智能体场景的开发明显高于内容检索式智能体场景。国内智谱清言和豆包的内容生成式智能体分别占工具型智能体的88%85%

2.工具型智能体的叙事比较

美国内容生成式智能体通过多个疑问句诱导用户提供更多有关提示词的信息,其通过多轮对话生成内容时,重新排列提示词顺序,注重内容生成逻辑。中国内容生成智能体通过一句话罗列所有所需信息,并根据提示词顺序直接生成内容。

美国和中国内容检索式智能体在内容和结构上都采用不同呈现形式。美国该类型智能体采取简洁的呈现方式,字数较少,按行呈现内容和链接等关键信息。中国该类型智能体采取详细呈现的方式,内容用段落介绍,用引文方式附上网址。

整体来看,无论是内容生成还是内容检索,美国的工具型智能体注重人与工具的“对话”交互,通过多轮对话引导用户达到最期望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工具的智能体也倾向于扮演用户决策的“助手”角色。而中国的工具型智能体能够提供更为详细丰富的回复,但在使用过程中倾向于较为机械地依据用户提示词给出对应回复,智能体只是用户获取信息的“工具”。

(四)情感型智能体的期望划分

情感型智能体应用场景指通过人与智能体聊天互动的过程,智能体以模仿人类的对话方式提供用户情绪价值,让用户体验到人际沟通的感觉。通过对四家平台的智能体应用场景进行归类识别,结果显示四家平台中均含情感型智能体,同时分别含有娱乐类情感智能体、治愈类情感智能体和亲密关系类情感智能体。

1.情感型智能体应用的期望划分

中美主要开发娱乐类情感型智能体,占比分别为63%51%,中国娱乐类智能体数量占比高于美国;美国的治愈类智能体占比为36%,比我国的高出两成。国内亲密关系类智能体占国内情感型智能体的16%,比例高于美国亲密关系类智能体。国内平台主要开发娱乐类情感智能体。智谱清言和豆包娱乐类情感智能体分别占情感型智能体的64%50%

2.情感型智能体的叙事比较

一是美国的娱乐类情感智能体注重深入分析,中国的娱乐类情感智能体注重浅层分析。美国该类型智能体,采取获得更多隐私信息后根据太阳、月亮、宫位等进行专业分析的方式,用专业内容对其生成内容提供支撑。中国该类型智能体注重根据用户的提示词,生成提示词对应的回答,停留在浅层分析,并未深入分析提供依据。

二是美国治愈类智能体通过根本原因提供治愈方案,国内则在每轮对话中进行情绪舒缓和提供治愈方案。美国此类智能体通过多轮对话追问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最终给出相对应的治愈方案。国内的此类智能体在与用户的多轮对话中,一直帮助舒缓情绪,同时在每次答复中附有不同强度的治愈方案。

三是美国的亲密关系类智能体主要在亲密关系中帮助用户回复信息,国内的智能体主要为角色扮演。美国此类智能体可以作为用户亲密关系中的助手,指导用户高情商回复此类型信息,注重生成内容的质量,并提供幽默丰富的回答。国内此类的智能体主要关注角色扮演,智能体充当亲密对象,通过亲密关系中的亲密词汇,提供高质量情绪价值。

总体来看,中美情感型智能体都具有较强的情感关系导向。美国的情感型智能体侧重在为用户提供娱乐、治愈的情绪价值场景中精细化培育,充分利用大模型对话功能,往往在对话过程中更能够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中国大模型培育的情感型智能体在提供“亲密关系”情绪价值方面表现更好,能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呈现不同人物性格,通过文本话语增强用户的“亲密关系”感知,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相比而言,美国情感型智能体在“亲密关系”的情感营造上略显粗糙。

中美智能体应用发展异同

在中美大模型话语竞争背景下,探讨两国智能体的发展类型、应用状况等,有助于把握智能体这一新兴事物发展趋势,探究中美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苗头。本研究立足于实证数据开展分析,发现在AI话语竞争体系中,中美两国的大模型智能体发展有一些共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首先,中美两国大模型智能体都是工具型占据多数,这是两国当前智能体应用的共同点。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在早期往往是由解决需求推动的。当前大模型还处在技术发展的初期,工具型智能体占据多数是技术的实用性使然。进一步分析,美国大模型智能体的工具型需求既是用户的使用层面的体现,也是技术创新和社会环境与之互动的结果。Menon等人研究用户对美国大模型技术的使用意愿时,提及ChatGPT被美国用户认为信息丰富、有助于完成任务,其响应速度、响应质量和易用性可以充分满足美国用户的工具需求,这是典型的工具角度的使用分析。

其次,中美大模型智能体在研发主体和人机交互模式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在研发主体方面,中国的大模型智能体研发者以个人为主、企业为辅的态势,基于个人用户创建的智能体在各个考察平台中均占大多数;而美国的智能体研发主体更倾向于科技企业自身,个人用户在智能体平台中贡献的智能体应用相对较少。对于智能体的人机交互模式,我国的工具型智能体同时也更为关注模拟信息检索过程,将信息来源提供给用户,用段落详细介绍清楚信息;而美国智能体更倾向于简洁列举关键内容。对于中美的这种差异,可以从市场形态不同来解释,由于大模型预训练的资金成本压力、大模型应用的市场需求等不同,两国大模型智能体在应用路径上出现差异。如,大模型机构存在资金压力大,获得资本注入的难度大等问题,直接面向用户的急迫性就会更高,这样就促使大模型公司需要尽快面向用户开发生态链,形成用户群以获得市场回报。此外,市场的需求结构也会导致智能体的生产主体不同。

最后,中美两国在情感型智能体上的发展呈现不同态势,我国的情感类智能体开始占有一定比例,且明显超过美国的占比。我国智能体偏向情感类应用,这种需求可能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语境有关。目前中国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现代性特点,“加速社会”导致现代人的冷漠和彼此关系的疏离;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出现了焦虑、孤独等情绪。有报道认为,AI智能体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情感搭子,他们借助AI来减缓情绪低落、情感空缺、焦虑等。换言之,国内用户的情感需求推动了这类智能体的应用占有一定比例。

中美语境的社会文化差异也带来情感型智能体叙事的实现路径不同。美国创作者主要打造“助手”角色的情感智能体,具体是娱乐类助手注重分析逻辑,根据用户提供的内容完成娱乐推算分析任务;治愈类助手通过多轮对话挖掘根本原因;亲密关系类助手注重对话逻辑,提供帮助。我国个体用户创建的情感类智能体充当情感“对话者”角色,主要由个体创建后供其他用户使用。在个体创建的情感类智能体中,娱乐类和亲密关系类是较为受欢迎的情感型智能体,智能体更多被用来填补情感空缺:娱乐类智能体扮演游戏伙伴或是扮演动画电视剧中的人物与用户聊天娱乐;治愈类智能体扮演心灵治愈师,其开发者关注到沟通中舒缓情绪是心理治疗过程的关键;亲密关系类智能体在扮演对话者时,着重提升亲密关系场景的语气与用词。

总而言之,未来大模型智能体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成为工具,也会成为平等的交流对象,每一类智能体的发展方向目前还很难确定是否就是下一步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但可以从社会语境的期待中得到一些启示。不管往哪个方向发展,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正成为一种应用趋势,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也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正带来新的传播研究命题。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3期,原文约13000字,题目为《是工具还是情感对话者?中美 AI 大模型话语竞争背景下的智能体应用比较》。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Kh8oYUU9mo6Ad7KS_3Jjw。)

【作者简介】张洪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夏以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润,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责编:王建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