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扬州4月24日消息(记者 顾炀威)扬州,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在碧波荡漾的古运河滋养下,自古便是游历胜地。新时代如何讲好古运河的故事?4月23日,“长三角遇上大湾区”融媒体新闻行动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扬州,探寻千年历史文脉如何焕发时代光彩。
春日晴暖,漫步于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满目葱茏。这个依托运河三湾段及周边湿地风光打造的综合性公园,不仅是扬州的生态典范,更是运河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

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水清岸绿(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十年前这里是工厂聚集区,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讲解员介绍,2014年起,扬州启动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公园持续推进湿地修复、河道清淤、绿化美化等一系列举措,让这片“工业锈带”重获新生。如今,公园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吸引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游览。
生态是运河的生命,文化是运河的灵魂。与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隔水相望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讲述古运河的“前世今生”。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千年运河的文脉在虚实相交中鲜活了起来。全馆总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其中馆、塔、桥相得益彰,登塔可以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

4月23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流如织(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负责人刘世发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一个全方位、全流域、全时段展示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场所,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和先进的数字化展示手段,向观众展示大运河各个方面的历史与文化。这座“年轻”的博物馆,自2021年6月建成开放至2025年3月底,已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超1200万人次。
“博物馆跟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仅2024年就接待了100多场次来自大湾区的游客,接待人数达数万人,与广东省博物馆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合作。”刘世发表示,未来将在展览交流、文创开发等领域深化联动。同时,他也希望更多来自大湾区的游客能够来到扬州,实地感受古运河文化的魅力。
“我比较关注城市如何依托运河文化更好地推动自身发展,我认为运河文化应该是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应该是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相结合。我觉得扬州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澳门日报记者铁怡表示,作为来自大湾区的记者,她希望通过此次的采访报道,为传播扬州文化、运河文化打开一扇窗,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力。
悠悠运河水,传承逾千年。生态公园的葱茏绿意与博物馆的现代轮廓,在运河两岸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剪影。扬州,不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创新传承模式,让千年历史文脉焕发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