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园林”让“边角地”成为“活力场”
2025-04-25 16:33  来源:金山网    
1

南京市罗廊巷以西口袋公园,原为城市老城区棚改腾退后的边角畸零地,通过环境整治、建筑出新,成为了全龄友好的户外交流场所;河滨公园的大象滑梯重磅回归,巴黎奥运会同款紫跑道现身市区,镇江古运河上段“变身”后,景观步道一步一景,为市民带来满满幸福感……近日,江苏省公布第一批“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典型案例,“南京市罗廊巷以西口袋公园”等27个典型案例上榜,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

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一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命题。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如何高效利用空间,变“废”为宝,用好“存量空间”,成为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从南京老城区的“口袋公园”到镇江古运河运河景观提升,这些案例以“小切口”推动城市更新,将原本被遗忘的“边角地”转化为充满生机的“活力场”。

善于“见缝插针”,方能“推窗见绿”。城市发展进程中,棚改腾退的边角地、低效闲置的桥下空间、功能单一的绿地,往往成为城市治理的“盲区”。南京罗廊巷以西口袋公园,占地面积仅2000平方米的畸零地块,通过立体廊桥构建复合空间,融入全龄友好的活动场景,既解决了老城区空间破碎、环境嘈杂的痛点,又以“针灸式”更新激活了街区活力。这种“见缝插绿”的巧思,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修复,更是对城市功能短板的精准织补。城市更新并非大拆大建,而是要在细微处见功夫。通过梳理城市“边角料”,以功能复合、场景多元的设计理念,将零散空间转化为承载休憩、社交、文化功能的公共场域,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实现了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

盘活“被遗忘的角落”,点缀更多“方寸之美”。传统公园绿地往往局限于观赏性功能,而“乐享园林”的突破之处在于,通过业态融合、场景创新,让绿色空间成为撬动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的支点。整治后的3.2公里镇江古运河串珠成链,保留了城市记忆,打造了袁公义渡、溧阳码头、丹阳码头、河滨公园、珍珠广场等多处节点景观,构成了一幅城河联动、融汇古今的“城市画廊”,这条充满了城市印记的运河景观步道,已经成为镇江市民喜爱的休闲打卡地。

“乐享园林”项目之所以能“接地气”“聚人气”,关键在于构建了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机制。无论是南京罗廊巷改造前充分听取居民意见,还是镇江古运河上段景观提升工程通过网络投票由市民决定步道颜色,都体现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治理理念。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模式,激发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当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市场主体从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创造者,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客厅”。

江苏“乐享园林”的实践启示我们,当城市治理的视线投向那些曾被忽视的角落,当发展理念从“规模至上”转向“品质优先”,那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边角地、那些见证城市变迁的闲置空间,就能焕发新的生机。这种转变,不仅让市民推窗见绿、漫步进园,更让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出温度与魅力。期待更多“边角地”变身“活力场”,共同绘就美丽江苏的崭新图景。(李睿)

标签:
责编: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