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三晋大地,春风和煦,文脉涌动。
4月24日,以“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主论坛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12个平行论坛和8项主题活动相继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出版界代表、阅读推广人以及基层工作者齐聚一堂,为建设书香社会注入活力与灵感。
他们用书香焕发振兴力量
乡村需要阅读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阅读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凝聚了乡风文明的向善力量,让希望的种子在田野间生根发芽。如何拓宽乡村阅读的发展之路成为此次论坛上嘉宾们探讨的热点议题。
在乡村阅读“故事会”分论坛上,有一群来自乡村的身影,他们以阅读涵养文明乡风,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书香充盈乡村沃土。
公益团队是乡村孩子们最温暖的引路人。这群孩子们口中“讲故事的哥哥姐姐”,用书本照亮了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光。“阅读不是浇灌,而是唤醒,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理解表达等各项能力都和阅读有关系。”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周蓓蕾看来,扎根大山,打开乡村教育的“大门”,阅读是最好的“钥匙”。扎根乡村的10年,她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建立的8所社区图书馆共藏书12万册,每月入馆人数1.6万人左右。
散布在田间地头的文化空间,不仅为村民提供了触手可及的阅读场所,更成为乡村的文化地标。自2008年起,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党总支书记、杨花书院院长刘良洪着手将村里的废弃水塘改造为2000平方米的杨花书院,藏书2万余册,17年间,杨花村先后走出300位大学生、35位硕士、8位博士,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刘良洪说:“杨花书院不仅仅是图书馆,也是村里的乡村历史展览馆、‘儿童之家’、普法驿站……是杨花人的学习读书之所、儿童启蒙之所、家风传承之所。”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来自甘肃省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读行侠”朱彦军感慨地对记者说。从曾经的农民工“朱师傅”,到如今推广乡村阅读“朱老师”,朱彦军始终认为,读书是第一等好事。他点燃阅读星火,让更多乡村孩子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他以自身经历证明,只要心怀诗书,人生处处是舞台。

勇敢拥抱未来的阅读
阅读时,你喜欢随手翻开一本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还是打开手机上的视频软件刷上几段短视频,亦或是利用“聪明”的人工智能,随机生成一段符合自己阅读偏好的“个性化书籍”?
大会主论坛上发布的第22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小幅增长,数字化阅读正重塑成年国民阅读习惯,近八成的人通过手机阅读。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轻而易举地获取海量信息,“碎片化阅读”似乎难以避免。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对此表示:“碎片化阅读,例如观看短视频时,快速出现精神满足的特性,会导致人的耐心下降,大脑难以长时间的进入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似乎知道了很多,但理解的很浅,接触的很广,但记住的很少。”
AI无法取代人类吗?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科幻作家刘慈欣大胆猜测:AI的思维方式其实和人类的差别并不大,目前人工智能确实无法取代人类,但长远来看并不是没有可能。在论坛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当我们习惯了人工智能强有力的支持,在阅读中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丰富的同时,是否正在把自己的思维渐渐交给AI?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独立的思考?”
那么,如何应对当前“碎片化阅读”和过分依赖人工智能进行阅读的隐忧?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认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守住阅读的内核,培养纸质阅读的专注与沉浸,强化系统阅读的意识和定力,培养技术为用、人文为本的素养。刘慈欣说:“AI可以提高知识的获取效率,但智慧的启迪需要人文经典的滋养。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与人工智能之间找到平衡点。要完善阅读的生态制度,建立跨文化协作机制,还需要构建技术、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执行体系。既要鼓励AI技术创新,也要通过立法规范秩序。”
科技给阅读带来便利,但不可代替独立思考的力量。全民阅读,始终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我们既要善用科技提升阅读效率,也应享受深度阅读带来的思想与灵魂的洗礼。

营造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滋养心灵、启迪智慧。今年是全民阅读连续第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广全民阅读不仅是全社会的共识,更是一项国家战略。如何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成为参加论坛讨论的各界代表们聚焦的热点议题。
图书出版是全民阅读的源头活水,为读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筑牢书香社会根基。王庆从图书出版的角度认为,图书出版要以内容为王,要坚守主流思想,坚守核心价值。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生活下,如何才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王庆说:“要通过内容活化,让人们把书打开。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新的科技手段,以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呈现。”
青少年是全民阅读的关键群体,为全民阅读注入持久活力。“既要读有字之书明理,又要读无字之书修身。”王嘉毅说,青少年读书需博观约取,既要沉下心来、耐住性子,广泛阅读文学、历史等书籍,又要深度阅读,通过批注、讨论、写作等方式思考研究,从“读了什么”走向“想了什么”。
妇女、儿童和工人等不同群体是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国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在大会上介绍,从2007年到现在,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建成了17万家职工书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为劳动者专门提供借阅书籍的阅读平台。
全民阅读关乎你我,个体阅读启迪智慧、丰盈生命,当千万个体的阅读力量汇聚,便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洪流。全民阅读让阅读从个人行为升华为公共文化习惯,最终实现“人人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自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陈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