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城市能级就是人才的能级。如何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20个城市发布人才新政,从真金白银的购房补贴,到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扶持,以更快的节奏、更实的举措,向天下英才抛出“橄榄枝”,一场聚焦人才资源的激烈角逐正火热上演。
古往今来,贤能人才都是强国之基、兴邦大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故此,江苏各地用好“伯乐”机制,持续优化引才布局,不断拓展揽才版图,抢占时机的同时,紧密结合本地特色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推动人才对接走向精细化、精准化,实现人岗的深度适配,推动人才供需两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大地上脱颖而出、竞相奔腾。
新招频出,扩大引才“朋友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南京先后制定出台“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面对当前人工智能新风口,研究起草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等相关政策;无锡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西三角布局了四大创新中心,辐射30个重点城市、100所重点高校,拓展人才招揽的版图;常州通过“嵌入式”做法,将派驻“新质生产力技术转移官”,对接高校院所科创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不少城市聚焦产业发展,在细分领域抢抓先机,重点增强创新创业板块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支持及补贴,加码平台载体和资金配套力度,助年轻人“大展拳脚”。
精耕细作,打造引才“新高地”。“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苏州提出打造金字塔人才矩阵,锚定“三年新增百万人才”目标,安排部署“高端人才领航”“产业人才支撑”“青年人才集聚”“人才生态创优”4项具体行动,着力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育机制,梯次提供相应政策支持;盐城在原有“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基础上,优化出台2.0版本,持续加大对产业人才和科创平台聚才的支持力度、向用人主体的授权力度、对青年人才的关注力度;泰州人才政策通过“产业定方向、需求定靶点、政策定杠杆”,实现人才引育与产业升级的深度绑定……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引进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精准匹配需求的人才,才能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创新出圈,成为人才“合伙人”。江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需求差异化引进人才,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形成合力。近年来,江苏各地主动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人才高地“握手”,不断拓宽合作版图,实现了从“争抢”到“接纳融合”的转变,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催生出跨区域人才合作的新模式。事实证明,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最终能否留下、派上用场,都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和温度。只有打造让人才看得见“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优待人才”的良好氛围,才能让人才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盐城 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