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共赢”,扬榆协作共筑新时代“山海情”_扬州发布
2025-05-19 22:33  来源:扬州发布    
1

5月16日,由扬州市委网信办、榆林市委网信办、扬州市对口帮扶榆林市工作组共同主办的“‘榆’您相约”媒体行活动在陕西榆林启动。来自《新华日报》、江苏广电、《现代快报》、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等省市媒体的代表、网络名人组成采访团,开展为期3天的深度调研探访,全景式展现扬州与榆林对口协作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此次活动重点聚焦扬榆协作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共赢”的转型升级。采访团先后走访榆林市佳县、吴堡县、清涧县、绥德县、米脂县、横山区等6个对口协作县区,实地探访扎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基地、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和社区工厂里的特色产业项目。

黄土高原的红枣深加工、“物尽其用”的跑山黑毛猪、即将住上窑洞的“扬州三花鹅”……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科技赋能的特色产业链,让苏陕协作的印记格外鲜明。

在米脂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播直播推介榆林农产品。陈洁文 摄

千里之外、书香为媒,扬州国书集团“非遗”精品——文津阁版《四库全书》,正式馆藏于榆林市图书馆珍宝馆;扬州援建的全国唯一窑洞式“城市书房”里,跨越千里而来的书籍正悄然改变着绥德这座陕北小城的文化气质;三十里外的苏陕协作社区工厂里,源自扬州的毛绒玩具生产线旁,女工们指尖翻飞,忙碌的身影和腼腆的笑容成了扬榆协作最生动的注脚。

在横山区扬州鹅养殖示范基地,扬州的资金、技术、理念、订单跨越江河,为当地群众铺就了家门口的致富路,也激活了县域经济“造血功能”。如今,榆林红枣、小米、杂粮、黑毛猪等农产品已实现“24小时直达长三角”。“扬州订单+榆林种养”“东部企业+西部工厂”模式,加上高效的电商物流,线上线下快速拓展当地农产品的入扬、入苏通道,总额14.89亿元的消费帮扶品已通过苏陕协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扬榆协作推动下的清涧黑毛土猪肉遍布农贸市场,端上两地市民餐桌;高邮农特产品米脂开店,反向奔赴榆林市场;包着陕北黑毛土猪肉的“扬州包子”,已成为陕北老乡乐见的早餐。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扬榆协作已形成“扬州研发+榆林转化”“东部市场+西部基地”的深度融合格局。媒体团和网络名人的手机、摄像机拍个不停,生动定格“苏陕模式”的精准与务实,深切感受扬榆两地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的蓬勃力量。

“我们正从单一产业帮扶向人才、技术、市场全方位对接转变。”扬州市对口帮扶榆林市工作组负责人介绍,扬榆协作8年间,实施项目829个,带动30多万农村人口增收近10亿元。近两年来,扬榆协作全力推动项目招引,实际到位投资80.83亿元、落户项目70个,均位居江苏省第一。截至目前,扬州市已选派71名优秀干部和1150名专业技术人才深入榆林拼搏奉献,榆林市选派236名干部和1108名专业技术人才赴扬州学习锻炼,成为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的现实写照。此外,两地对口协作地区的37个乡镇、44个村、31家医院、42所学校建立了结对关系,拓宽了合作格局。

从政策到人才,从小区域到大市场。立足江苏所能,聚焦对口地区所需,扬榆协作正在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扬榆协作还创新发展“飞地经济”,不仅增强了受援地区造血功能,完善了当地产业配套,更带动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如今,集聚近20家江苏企业的榆神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苏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区”和榆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一批产业项目半年内实现从签约、开工到竣工、投产,彰显了项目建设的“协作效率”“扬州速度”,有力推动着这片红色热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苏陕协作的宏阔图景上奋笔绘就与时代同行的“扬州印记”。

记者 吴生锋 陈洁文

标签:
责编:王建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