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纬度听中国》:扫描中国肌理 治愈系地理人文纪录片创新表达
2025-07-05 21:00  来源:央广网    
1

央广网北京7月5日消息(记者冯仪)当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传来雪豹的低吼,当浙江金华矿坑废墟中响起年轻人的电音派对,这些响彻在中国北纬30°的声音,被央广网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封存。在7月4日举办的看片交流会上,一段段现场采集的原声和真实记录的影像震撼全场,并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引发专家热议。这部由央广网出品、历时近一年创作的纪录片,将于7月7日至11日登陆总台央视十套,以每日一集的频率展开当代中国纬度线上的新图景。

当地理纬度遇上视听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中国故事?央广网特别策划的《沿着纬度听中国》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以“在纬度之上 发现中国之美”为主题,第一季选取北纬30°这条美丽的“地球的腰线”,用创新视听语言解码中华文明地理密码,为观众呈现“了不起的中国珍藏”。

7月4日上午,《沿着纬度听中国》看片交流会在北京举行。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副总编辑王薇、战略顾问王坚平以及制片人高晓蒙、总导演李晋雄等主创人员与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部聚焦中国北纬30°地理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价值。

与会人员进行看片交流(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一部“不装”的纪录片

当一些传统纪录片执着于宏大叙事时,《沿着纬度听中国》选择俯身倾听大地的心跳。在看片交流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所长赵捷,以“不装”“治愈”来定调这部纪录片的内核。

“大山的守护者根秋用口哨声与白唇鹿‘对话’,在布置完红外线摄影机之后,紧跟着是根秋陪伴孩子的画面。这个画面非常简单,我理解这就是传承,就这么一个镜头就告诉你了。”在看完第一集《山的眷恋》后,赵捷被这个“不装”的画面深深打动。他说,这种“在场式的记录”,让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自然流露。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所长赵捷(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赵捷指出,对比许多传统纪录片将内容“学术化”的倾向,《沿着纬度听中国》通过“家常话”式的表达打破认知壁垒。他特别举例《民间戏曲》一集中,农村老人“大戏三六九,小戏天天有”的生活场景,强调这种“非表演性”记录更能传递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方式来讲博大精深。”赵捷认为,片中湖北孝感楚剧团的草根演出、浙江海盐腔传承人的田野工作,都是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诠释文化生命力的典范。

《沿着纬度听中国》总导演李晋雄(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总导演李晋雄在谈到创作之初时,团队以自我提问、追问,甚至逼问的态度,找寻破题的“钥匙”,最终以重新发现的精神,实现“和解”。面对广为人知的文化概念,挖掘全新叙事维度极具挑战。她说,“纬度本身具有时空感和历史纵深感,重新发现新的故事,哪怕是找到局部,找到一点,也是可贵的。”

创作团队志在呈现这条承载悠久历史的文化脉络中,当下发生的崭新故事。他们聚焦当代中国生活,将地理纬度转化为传递时代精神的载体,展现北纬30°线上鲜活的当下图景,而非局限于历史的回望与复刻。

《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集《山的眷恋》剧照

一部“好听”的纪录片

“听”,是《沿着纬度听中国》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鲜明标签,从名字里就可以听出。如何用画面呈现声音?制片人高晓蒙以行业视角剖析《沿着纬度听中国》的命名艺术:“在纪录片领域,将‘听’字直接植入标题的案例凤毛麟角。央广网这一策划创意突破了传统视听语言的框架,‘听’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叙事核心。”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当我听到雪豹的叫声、山里的风声、树叶的欢动声,这个山就活了,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沿着纬度听中国》通过“俯身倾听”的创作姿态与“平凡声音”的价值挖掘,重塑了北纬30°题材的叙事维度,形成了独特的识别度。

“在《民间戏曲》一集里,我听到很多平时听不到的声音,事实上这些声音是弥漫在生活当中的,这种烟火气,能唤醒大家的乡愁、乡音、乡思、乡情。”他说,这些藏在声音里的气息,应该被发现,并值得被记录。

拍摄现场声音采集(央广网记者赵子轩 摄)

据音乐总监卢楠介绍,此次拍摄首次将电影录音标准引入纪录片制作。卢楠强调:“第一季所有拍摄镜头均由拍摄现场原声采集。不管是解说、环境声或任何声音素材,全部都是现场采集录制的,没有任何一个是后期的,这是为了还原百分之百的声音真实性。”

在音频制作流程中,团队针对三维菁彩声标准,系统性开展前期环境声的三维声场录制工作,以实现对声音细节的极致捕捉。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团队进一步突破技术边界,不仅确保音频质量契合电视播放的专业标准,还将实现音频内容在手机移动端、耳机等多元播放设备上的高保真回放,达成全平台音质的一致性与卓越性。

拍摄现场(央广网记者赵子轩 摄)

一部成功挖掘“自然机理”和“文明脉络”的纪录片

清华大学教授党安荣从学术视角解读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基因的塑造。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角度出发,“纬度”与“听”的结合极具创新性。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优雅的画面,唯美的声音。”党安荣表示,《山的眷恋》和《民间戏曲》两集画面极具美感。从雪山、冰川的震撼景象到涓涓溪流的细腻刻画,再到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展现高超摄影水准和画面构图能力,清晰呈现中国北纬30°沿线从青藏高原到东部沿海的地理风貌,让观众直观感受地域环境多样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从文化传播维度强调,北纬30°不仅是一条地理纬线,更是一条文明对话的轴线。

纪录片中重拾戏曲“海盐腔”等内容,展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化在纬度线上的交融共生,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国际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付桂生(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付桂生则从艺术表达角度肯定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在湖北孝感楚剧团与浙江海盐腔的对比中,付桂生指出,前者展现草根戏曲的生命力,后者呈现濒危声腔的抢救性传承,两者共同构成“各美其美”的文化生态。尤其海盐腔传承人通过文字记载复原失传声腔的过程,印证了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延续性。

《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集《山的眷恋》剧照

历经10个月创作打磨,《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将于2025年7月7日至11日在CCTV-10与大家见面,播出时间为每天14时14分。随后将在央广网、腾讯新闻等全平台同步上线,持续展现北纬30°上“了不起的中国珍藏”。

第一季共5集,分别为《山的眷恋》《人水相依》《民间戏曲》《茶之故乡》《美味药膳》,敬请期待。

标签:
责编:邵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