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畔,一座座巨大的“风车”随风转动。在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的江苏盐城,长达582公里的海岸线不仅是黄金生态带,更崛起为一座无形的“风电长城”。从刺破云端的百米叶片到深扎海底的钢铁塔筒,从精密跃动的智能机舱到四通八达的配套网络,风电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造就了“拆不散、搬不走”的产业生态。
7月9日,在射阳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巨型风机叶片正在工人精准操作下逐渐成形。这座年产超500套海上大兆瓦级叶片的“超级工厂”通过碳玻纤混合设计,使单支叶片成功减重1.5吨。“传统工艺需60至70小时的制造周期,如今压缩至48小时以内。”射阳中车新能源智造基地负责人介绍,重量降低的同时,制造效率也大幅提升。

这些“盐城造”的绿色巨翼即将飞越重洋。它们为何能远销北欧、南亚和美洲?其卓越品质在射阳CQC新能源创新基地得到严苛验证。108米长的叶片如巨镰般以每秒2次的频率划破空气,经历400万次摆振与100万次挥舞的疲劳测试,模拟25年风暴摧折。“这相当于让叶片在实验室里经历完整生命周期。”检测总监李富在全球最大的测试台前介绍,静力载荷达200kNm的测试系统能同时为四支20MW以上级别叶片颁发“出海通行证”。正是这种严苛标准,助力中车斩获国内海上叶片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向海揽风,向海发展,有了产业集聚的“朋友圈”。沿着海岸线往南走,在大丰江苏海恒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内,抛光工人正全神贯注打磨着塔筒。“风电塔筒看似笨重,实则是个精细活。”工人们将99%的一次合格率归功于“毫米级的执着”,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近5个百分点,再经后期修正最终交付合格率可达100%。

精密制造的精髓同样体现在核心部件的精加工上。连日来,江苏龙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精加工车间内,在新型智能设备的强力支撑下,生产出的风电定转子支架将误差精准控制在0.01毫米的“毫厘之间”。“依托盐城丰富的风场资源,我们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已与中国中车、金风科技等行业知名企业达成紧密业务合作。”公司总经理龙建昂表示。
作为整机制造商,金风科技承担着风机系统所有子系统和部件的设计重任,并为制造商提供图纸,目前汇聚了300多家上游合作伙伴。“我们出口机组容量占全国风电机组出口总容量近50%。”金风科技集团总工程师翟恩地表示,盐城海上风电起步早、规模大,已形成成熟产业链。

金风科技提供智能“心脏”,海恒输送钢铁“脊梁”,中车铸造破风“翅膀”……产业协同效应在此形成精密网络。当前,全市已集聚风电产业规上企业88家,整机、叶片、塔筒产能分别达到2700台(套)、9300片、73万吨,实现共享订单、共乘船舶。
当最后一组叶片停止转动,那些曾在海岸边奋力追风的“钢铁巨人”完成了使命。首批大规模投运的风机陆续步入“暮年”,一场退役潮已悄然来袭。它们又将去向何方?在大丰风电产业园内,切割机轰鸣间,旧叶片重获新生:主体变身坚固物流托盘,边角料精制成工艺书桌。“每块材料都在延续捕风的使命。”丰诺环保董事长于宝磊手持再生制品,笃定说道。
从射阳海洋新能源产业园、大丰风电产业园、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到东台风电产业园,盐城市构建了覆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全产业链生态。这座“海上风电第一城”正在新时代航程中驶向更辽阔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