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从“工程机械之都”到“场景创新之城” 33项标杆场景构建“智造”全链条生态
2025-07-16 17:15  来源:中国徐州网    
1

从百米高空到低空经济,从万吨矿机到微米芯片,从智能工厂到(近)零碳园区……今夏的徐州,一场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轴的产业革命正席卷彭城大地。

7月1日,徐州出台《关于推进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明确以场景创新为核心抓手,构建贯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赋能体系,力争到2027年开放200个以上场景机会,打造全国领先的“场景驱动型”实体经济实践高地。

其中,33项“产业发展”领域标杆场景,以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等优势产业为根基,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羽翼,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为引擎,构建起“技术—产品—标准—场景”全链条生态,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写下“徐州方案”。

低空经济“起势”:

从“空中巡检”到“城市天网”

在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内,随着技术人员操作鼠标,大屏上实时显示出多架无人机飞行中的“第一视角”,实现对无人机的实时监控、调度和管理。这背后,便是基于泉山区政府与市交控集团旗下徐州市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低空一体化服务平台。

作为低空经济市级平台,该中心不仅集成了飞行计划智能审批、电磁频谱管理等功能,更招引了长航时无人机、重载物流无人机等上下游企业,一条“研发—培训—供应链”全链条生态初具雏形。未来,这里将托起徐州“空中丝绸之路”的雄心。

“目前,我们正发挥无人机‘智脑’作用,每天派出近400架无人机在徐州城市上空忙碌,赋能政府耕地保护、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据市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庆介绍,平台通过精准的AI算法识别,分析检测问题,对需求单位提交的任务清单进行及时反馈,快速跟进处置,让徐州天空成为“会思考”的立体走廊。

工程机械“智变”:

从“铁疙瘩”到“会思考”

在徐工重型车辆有限公司,一辆AGV小车灵活穿梭,三维建模、数字孪生技术为它装上“大脑”。过去人工分拣零件,误差率2%,现在机器人视觉识别让误差降到0.1%,物流成本直降30%。

更颠覆的是,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的“大型结构件关键焊缝智能探伤单元”,让机器人搭载相控阵超声波探伤仪,10分钟完成过去人工需耗时半天的检测,焊缝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

令人惊叹的还有徐工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驾驶室装配线——六轴机器人柔性抓取不同型号零件,视觉识别系统实时校正装配精度,人工干预减少80%。

这些场景背后,是5G+工业互联网构建的“全链接工厂”,边缘计算设备每秒处理10万级数据,让能耗管控精确到每一个焊点。

这些场景背后,是徐州以人工智能为底层逻辑,融合5G、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的“全链接工厂”——从研发设计到售后维护,数据像血液般在产业链流动。

绿色低碳“破圈”:

从“耗能大户”到“零碳标杆”

涉涂装作业历来是工贸行业安全监管的重点部位。走进徐州经开区应急管理局的涂装作业监测平台,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来自全区所有涂装企业。

“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超标0.5ppm,系统立即触发预警并切断生产线。”工作人员演示着“五个统一”管理如何落地。600多个传感器将苯系物浓度、风机转速等数据实时回传,AI自动触发应急响应。这种“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安全事故率下降90%。

而江苏润城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更像个“绿色快递员”,搭载光伏储能设备,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送电上门”服务。光伏储能的“充电宝”既能消纳绿电,又能为微电网“削峰填谷”。润城集团的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台机器人年减碳达50吨,相当于种3000棵树。”

这些场景,正是徐州创新(近)零碳园区模式的缩影:建筑光伏一体化、微电网柔性控制、碳足迹实时核算,让“绿色”成为产业最鲜明的底色。

未来产业“抢滩”: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群落”

在汉斯半导体(江苏)有限公司的虚拟实验室,工程师正通过虚拟数字空间设计碳化硅MOSFET芯片,“仿真—制备—测试—迭代”的闭环让研发周期缩短40%。

江苏科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采用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创成式设计技术自动生成多种产品设计方案,结合虚拟验证与中试平台对产品外观、结构和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与迭代优化,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设计准确性和可靠性,让产品研发周期缩短60%。

邳州智慧农场则上演着“数字农耕”奇观:无人机多光谱扫描作物长势,墒情监测站自动触发灌溉,智慧农机集群作业误差不超过2厘米。智能灌溉系统让千亩稻田实现“云端种田”,亩均节水30%、增产15%。这些看似遥远的场景,正以“研发—验证—推广—迭代”的闭环体系,将徐州推向未来产业的“风口”。

产业生态“聚变”:

从“制造大市”到“场景强市”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徐州的转型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以场景为媒,重构技术、资本、人才的全要素生态。”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33项产业发展场景中,既有“AI大模型智算中心”这样的底层技术底座,也有“跨境电商数字孪生平台”这样的应用载体;既有“高端装备生命周期管理云平台”这样的服务型制造样本,也有“基于区块链的电子仓单数据存证溯源”这样的供应链创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物理场景与数字场景深度嵌套,单点突破向生态群落演进”的壮阔图景。

从“工程机械之都”到“场景创新之城”,徐州用33个产业发展标杆场景证明:老工业基地也能长出“智慧大脑”,传统产业也能拥抱“星辰大海”。当人工智能遇见千年彭城,一场关于未来的产业叙事,才刚刚开始。

记者:王正喜

标签:
责编: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