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件残缺褪色的文物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凝聚着历史的庄重,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迎接重生。作为文物修复从业者们心中最权威的比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日前在四川落幕,江苏6名选手在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和考古探掘工5个项目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奖项目并列全国第二。
这一比赛让文物修复这一行业为更多人了解、认同,也让优秀的文物修复师从文物背后来到前台,他们为文物修复付出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上了文物修复之路,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选手。
刘澄宇:用探铲唤醒地下文明

刘澄宇在考试中。图片由刘澄宇提供
同是7月5日,在考古勘探比赛现场,一把洛阳铲在刘澄宇手中起落。随着最后一铲土壤样本提取完成,来自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刘澄宇摘下手套,在记录表上落下工整的签名。这位50岁的考古勘探技师,凭借精准的地层判断、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敏锐的遗迹识别能力,在考古探掘工项目中夺得全国二等奖。
考古探掘就是使用探铲及各种科技手段对遗址表面进行勘查,发现和了解地下埋藏古代遗存状况的科学行为。它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通过土壤的呼吸、地层的记忆,让消逝的过往在现代考古人的手中逐渐苏醒。刘澄宇便是一位唤醒者,一位用33年光阴积累经验、练就一身与地下遗存“对话”本领的考古人。
1992年,18岁的刘澄宇第一次握住洛阳铲,从此与田野考古结下不解之缘。从陕西秦始皇帝陵园的夯土台基、汉阳陵的陪葬坑,到新疆吐鲁番鄯善洋海墓地的沙质土层、交河故城的黄土堆积,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十余个省(自治区)。2017年,刘澄宇来到无锡,这片吴文化沃土让他的考古技艺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在无锡,刘澄宇的探铲在大地上画出的轨迹,恰似连接古今的坐标。“无锡是吴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藏着文明密码。保护每一处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绵延的历史。这也是我们考古人的初心。”刘澄宇说。在无锡工作的8年时间里,刘澄宇参与了阖闾城遗址、龙山石墙石冢遗址、凤凰村窑址、铜坟墩遗址、天墩遗址、丁埂遗址等的发掘保护工作。这些遗址是深埋在吴地土壤里的历史密码,在考古人的手中逐渐苏醒成能触摸的历史。
除了参与众多遗址遗迹的探掘工作,刘澄宇还经常到基建工地,在推土机进场前,为土地做一次“考古体检”。考古勘探作为基建项目动工前的前置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的是保护地下文物遗存不被破坏,而这一准则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他33年田野工作的生涯中。在无锡很多基建工地,常看到他一边布设探孔,一边向施工方解释:“等勘探结果出来,确定没有文物才能动工。”这样的场景在他的工作中不断重演。
如今,这位从田野里走出的技能高手,又回到了无锡的考古现场。在无锡这片吴文化沃土上,他的探铲还将继续深入,那些被唤醒的文明记忆,终将汇聚成守护城市根脉的力量。
李军:用30年让吉金重器重焕光华

7月5日,四川泸州,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金属文物修复比赛现场。李军捧起一件锈蚀严重的汉代铜盆,目光扫过早有残缺的铜盆口沿、腹部、底部等部位,大致的“治疗方案”已在这位南京博物院金属文物修复师的脑海中形成。
接下来的15个小时,凭借着30年修复生涯积累的丰富经验,凭借着缜密规划的修复步骤,凭借着临场不慌的沉着发挥,李军在这个项目中拿下了二等奖的荣誉。
30年前,李军从部队退伍后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跟随著名文物修复大师王金潮研究员学习文物修复。拿过枪杆子的手,拿起修复文物的工具,李军并没有觉得这一转变有多困难。相反,他很快喜欢上这个工作。“每每看到残缺不全的文物在我们手中焕发新生,将承载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后人,我们都能体会到作为‘文物医生’的获得感。”
在南博,李军主要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南博馆藏青铜文物很多,每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也不少,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帮助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修复青铜器文物。”李军和另外两三位青铜器修复师的工作是繁重的,经常忙得连轴转,但他们始终以认真态度对待每一件亟待修复的文物。
以这次比赛修复的汉代铜盆为例,拿到手时,这一件将近两千年历史的铜盆大面积残缺和变形,表面矿化严重。“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我们先要‘望闻问切’,了解文物‘病情’,在心里计划好修复的步骤。”成竹在胸,李军首先清除了铜盆的表面污杂物,用低温加热方法对铜盆进行“微整形”,用铜皮制作文物底部缺失的部分,再通过焊接和环氧树脂胶与原器物紧密结合。“现在的文物修复,和普通人所认为的‘修旧如旧’已有所不同,我们更看重的是尽可能多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在修复过程中,我们还要建立修复档案,记录维修的部位,使用的材料,为后人留下可参考的数据。”李军说。
李军“治疗”过的青铜器早已超过了两千件。在此之前,他还参与修复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泗水王陵出土的金属文物、扬州隋炀帝墓出土的金银器、镇江博物馆藏的吴国青铜器等等。修复江都王刘非金缕玉衣的经历令他难忘:“送到修复室时,玉衣的玉片早已经散落成一地。我们细细辨别玉片属于身体哪个部位,参考国内馆藏的其他汉代玉衣。就像玩‘拼图游戏’一般,耗时两年,用金线将玉片重新连缀成一体。”
李军说,只有真正从事了文物修复这个行当,才能感受到文物修复成功那一刻的满足与快乐。这个工作看上去枯燥乏味,却不可或缺,也非常有意义。“大部分馆藏文物其实都经过修复。观众在博物馆里欣赏宝贵文物,获取历史信息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检视我们的修复工作,点赞我们的工作成果。”
花佳楠:用耐心给古瓷抹去伤痕

花佳楠在比赛中。花佳楠供图
在瓷器文物修复考试现场,随着前期清洗、拼接、配补、打磨的四个前置步骤完成,来自南京市莫愁中专学校的教师花佳楠开启了最后的上色步骤……长达15小时的实操比赛时间似乎一晃而过,经过体力精力心态三重考验的花佳楠,最终获得了陶瓷文物修复项目的国赛三等奖。
回忆起比赛,花佳楠说,上色是她在备赛过程中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一项:画笔在色板上不断地蘸取颜色,一遍又一遍地调整颜色比例,最终呈现出最还原的颜色。她抽到的选题是一件宋影青瓷划花双鱼纹碗。根据器物表面的残留,她要补出对称的双鱼纹器物缺失的纹饰,再用笔涂加强器物釉质感处理和对器表细节的仿制,就这样,15个小时后,这件宋影青瓷划花双鱼纹碗迎来了它的新生。
入行五年,花佳楠多次参与贵州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的文物修复相关工作,其中在贵州修复陶器的经历令她印象深刻。待修复的文物在早期考古工地时已被修复过,表面残留着部分老旧的修复材料。经过多年时间,陶器上的石膏材料已经泛黄受潮,而用于粘接使用的虫胶由于使用量过大,导致整个陶器表面受到污染,大大增加了前期清理的难度与工作量。“要保证所有碎片都找到相应位置,并且完成后没有高低错位,这样的拼接难度极大”,清理工作完成以后,器物破损情况严重,碎片数多且大小不一,需要修复师多年累积的经验和专业能力才能将陶器复原。得益于这些经历,让花佳楠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技艺,并在之后的各项比赛中化为宝贵经验。
从高中时期对文物修复师职业的偶然了解、产生兴趣,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坚定职业道路,花佳楠从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从业者与教师。从事教学4年,她将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在比赛中锻炼的沉稳传授给学生。
说起修复师这份工资不高又略显枯燥的职业,花佳楠很平静,她说,修复要以文物保护为前提,因此丝毫不能急躁,陶瓷修复虽然步骤不多,但每一步骤都要环环相扣,必须把每一步骤做到极致才能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就这样在重复的操作动作中可能也会让人感觉枯燥,不过想要做一名优秀的修复师就得耐住寂寞、苦心钻研、精益求精。
实习生 于罗清 青海日报记者 王十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