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大梁 勇争先——2025半年经济观察】抗压稳增,江苏工业经济持续走“新”
2025-07-25 16:33  来源:我苏客户端    
1

作为制造业大省,今年上半年,江苏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增长动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为经济大盘注入强劲内生动力,尤其在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走出了坚实步伐。

今年上半年,各类机器人运动赛事频频出圈。能跳舞、会踢球的机器人动作灵活自如,这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零部件——谐波减速器。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0年深耕,在精密谐波减速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品销量位居全国前列。公司副总经理李谦说,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公司营收的15%左右,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超200项。

“这款是我们全球独家的三次谐波检测器,完全采用正向研究方法,通过10年努力,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谐波减速器产品。目前我们在国内市占率第一,全球市占率第二。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强,所有的零部件我们都可以制造,这对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会起到促进作用。”李谦介绍道。

核心部件的突破,为整机创新铺平了道路。在南京江宁开发区,获得国家和省级基金1.3亿元投资的埃斯顿酷卓科技,上个月刚发布第二代高性能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公司总经理李远平表示,面对机器人泛化能力有限、测试平台缺失等行业难题,他们正借力政府搭建的产业集聚区加速布局。

“省市区三级政府都积极支持在这里打造集聚区,快速布局具身智能产业园。这本质上是在整合江苏省在全国具有优势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资源,并通过下游场景驱动,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李远平提到的政府支持并非个例。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正式启动。目前,已经分两批和各个市、省属企业合作成立了36只产业基金,总规模914亿元;今年7月上旬,第三批5只基金也启动运行,规模155亿元;推动89个项目通过投资决策,26亿多元资金精准注入新兴产业,其中超八成投向江苏本土企业。政府的“耐心资本”,正让技术突破更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创新引领下,江苏电子行业自主可控性不断增强,加之消费电子市场稳步回暖,上半年电子行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15个月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无锡宜兴的江苏博砚电子无尘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测试最新批次的彩色光刻胶。董事长宗健介绍,企业通过持续高投入攻克技术难关,打破了光刻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新品已占据国内显示器光刻胶40%的市场份额。“我们现在每年还持续投入数千万元,瞄准国外对国内‘卡脖子’的技术,包括太阳能光刻胶、打印光刻胶以及未来AI显示光刻胶,实现整产业链布局。未来我们会朝着更尖端、更精细、更高端的方向发展。”

创新的落地与扩散,还离不开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推动。今年上半年,徐州、南通、扬州、无锡等地动作频频,通过举办工业设备更新推进会、银企对接会等,有效打通了技术、资金与需求的对接通道。在无锡惠山区,东宇东庵(无锡)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杜彩彬给记者算了一笔“效率账”,在电动汽车零部件低压真空渗碳智能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中,传统的渗碳热处理,一个配件需要10小时,而低压真空生产线只需3到3.75小时,时间节省一半以上。节能方面,对比现有设备能省30%到50%,产能至少翻一番到两番。

“我们得到了惠山区和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从政策、审批手续到资金方面,都及时与我们沟通,帮助我们解决。”杜彩彬表示,此次技改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00万件高端齿轮箱部件的能力,助力电动汽车品牌供应链升级。

像这样政府引导、企业响应的“打法”,形成了强大的升级合力。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3.5%,比一季度提升2.2个百分点。

面对复杂环境,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丁宏分析认为,当前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本质上是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在国家及地方系列惠企政策的支持下,我省企业运营状况进一步改善,创新投入持续加码,产业链协同发展更具韧性,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优势明显,有望在实现经济合理增长的同时,率先建成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刘正则

供片台 | 苏州台、无锡台、宜兴台

标签:
责编: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