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法护航 “据”力共赢 《江苏省数据条例》系列报道 ⑤| 南通:“沉睡数据”变现计
2025-07-30 14:57  来源:荔枝新闻    
1

“以前只是业务数据,现在成了企业资产。”在南通市首个数据资产“入账”的国有企业——南通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一边展示入表流程一边介绍。他们是“数据”变成“资产”的亲历者——通过数据资源摸底、价值评估和规范入账,让原本“看不见”的轨道管理及生产运营数据变成了“摸得着”的企业资产。

数据为什么能走进账本?其实这就像公司的厂房、机器是看得见的资产一样,如今企业积累的海量数据,经过专业评估测算出真实价值后,也能堂堂正正记进财务账本,这就是“数据资产入表”。那些曾经躺在后台的数字,从此有了“身价”,成了企业实打实的“家当”。

数据走进账本,离不开政策的“东风”。特别是《江苏省数据条例》提出,要“建立健全数据资产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相关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数据资源进行会计处理”,南通市紧扣“能确权、可估值、可入表、可运营”的目标,让国企先试先行,探索数据资产入表的路子。

要让数据“合格”走进账本,得下一番细功夫。南通市数据局会同财政、国资等部门,聚焦“账上有数、账下能用”,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国有企业数据资产清查工作,摸清底数家底;在此基础上,推动一批数据资源结构清晰、管理较规范的企业先行先试,通过实操演练探索路径、检验方法,逐步打通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数据变成资产,可不是简单贴个标签。南通市数据局加强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鼓励企业建立数据分类分级、采集管理、价值评估等制度机制,梳理原始数据底账、明确归属边界。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采用成本法、收益法等方式对数据价值进行审慎评估,确保数据价值核算真实可控、防范“虚高入账”“资产泡沫”等风险。一些企业还将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告体系,尝试与融资、运营等业务场景相结合。

在南通,各地上演着数据资产“变现”的精彩故事:

海门区海润集团打造的光伏发电监测数据、地区行业担保数据、校企食品采销数据、房产租赁数据、自来水处理日常运营数据、污水处理日常运营数据6个数据产品在江苏省数据交易所完成登记并上架,让数据成了“可交易的商品”。

崇川区园发集团下属子公司南通科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深挖可利用数据资产,以停车场运营数据先行先试,通过技术赋能和会计入表的机制创新,将数据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可融资的资产,成功入表金额320万元,评估价值1020万元,有效实现无形资产激活。

如皋市交通产业集团更是敢为人先,探索“数据资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融资路径,发行全国首单以数据资产为底层支撑的ABS产品,涵盖交通、港口等领域积累的数据资源,经过资产认定、价值评估和权益确权等关键环节,最终实现1.3亿元规模的证券化发行,评级为AAA,用 “数据资产”贴上创新标签,为市场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范式……

截至目前,南通市已有南通轨道交通集团、如皋交通产业集团等19家国企完成数据资产首次入表,累计金额达2865万元,涵盖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23家企业围绕高价值数据资源开展产品化开发,已形成停车场运营数据集、智慧物业服务数据集等25个数据产品,5家企业通过数据质押融资获得资金支持3450万元,推动“账面资产”转化为“经营资源”,为企业带来数据运营和增值新空间。

“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资源。” 南通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通将持续推动国企数据资产管理制度化、标准化,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培育专业化数据评估与交易服务体系,稳妥推动数据资产从“可见”向“可用”“可收益”转化,激发数据要素市场活力。

从“看不见的数字”到“算得清的价值”,从“记在账上的资产”到“用在实处的资源”,南通的实践为数据要素市场蹚出了一条清晰路径:让数据从“无形资源”变“有形资产”,再成“发展动力”。这不仅让企业多了份“家当”,更给高质量发展添了股“新劲儿”。

【法规链接】

标签:
责编:周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