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3个镜头看“刘姐菜篮子”新业态
2025-08-03 18:41  来源:南京日报    
1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琳燕

编者按 菜市场有城市最生动的生活场景,这里有丈量民生温度的精准刻度。去年底,商务部等九部门提出,改造农产品零售网点,支持菜市场标准化改造,丰富便民服务等多种业态,提升设施环境,扩大净菜销售。近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通过环境改造、业态升级、服务创新等多种方式,让市民逛菜场变得更舒服、更便利,点燃了城市新烟火。即日起,本报推出“菜场里的城市新烟火”系列报道,探寻农贸市场里的民生改善、人间温暖和城市活力。

清晨的水八仙还带着露珠,午间的海鲜面腾起白雾,深夜的烧烤摊亮起霓虹——每一个时间段,江宁区刘姐菜篮子农贸市场里都是人声鼎沸。

不甘于传统菜场的局限,这座农贸市场实现“地域农产品+美食+便民生活圈”等多元场景融合,引入100余家特色商户,打造“共享厨房”,蝶变网红打卡地,月客流量超30万人次。

记者蹲点看到,二代新摊主把摊位做成梦想孵化器,海鲜档口化身年轻人的“共享厨房”,夜市开到次日凌晨2时,传统菜场的烟火气正被新的面孔、新的服务、新的业态重新点燃。

在位于江宁区通淮街的“刘姐菜篮子”太平店,消费者在海鲜加工自选区选购食材后,厨师现场加工烧制菜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在位于江宁区通淮街的“刘姐菜篮子”太平店,消费者在海鲜加工自选区选购食材后,厨师现场加工烧制菜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镜头一:

早8时,水八仙摊位

25岁小伙承父业变“摊二代”,一个小摊位让他们在南京安居乐业

7月31日上午8时,“刘姐菜篮子”里的水八仙摊位上,新鲜的莲藕、细嫩的茭白、翠绿的莲蓬等溢出夏日的清新。25岁的周青拿起两节藕,用小刀去掉藕节,刀刃划过藕节的脆响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成晨市序曲。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摊位围满了提篮买菜的街坊邻居,也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

20年前,周青的父亲周军华从老家安徽芜湖来到南京打工,承包荷塘、卖蔬菜、卖水八仙,日子辛苦又充实。如今依靠这个水八仙小摊位,在南京买了房,一家人在这里安了家。

“我们赚的是辛苦钱,爸爸妈妈忙不过来,我来分担点,以后就打算接班了。”周青说话时露出质朴的微笑。他告诉记者,他们前一天晚上就要去进货,凌晨2时把货拉到市场里来,然后开始理货和清洗,等早上菜市场开门营业了,一直卖到晚上7时。

“虽然辛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很温暖很踏实,家里还有一个15岁的妹妹也在南京上学。”周青说,这两年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环境更好了,周边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都愿意来菜场买菜,这让他觉得有希望有盼头。记者了解到,“刘姐菜篮子”里还有不少像周青这样的“摊二代”,大家依靠着勤劳的双手,在南京安居乐业。

镜头二:

中午12时,小海鲜摊位

现捞现做现吃,菜市场成年轻人的“共享厨房”

中午12时,家住附近的李先生来到“刘姐菜篮子”,直奔全球海鲜摊位。“老板,给我来碗海鲜卤面。”“好嘞,22元一碗。”工作人员裴娇娇招呼着客人,拿着塑料筐移步至一旁的海鲜自选区,捞起新鲜的扇贝、蛏子等,现场处理现场煮制,没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就被端上了桌。

今年5月,全球海鲜摊位新增了代加工业务。这个升级后的摊位暗藏玄机,一侧是海鲜自选区,一侧是明厨亮灶的加工间。现场买,现场做,现场吃,这里成了年轻人的“共享厨房”,小摊位一天销售额能有约2万元。

“现在的年轻人下班后没有时间做饭,我们有好几家商户都推出了代做菜服务。”“刘姐菜篮子”运营总经理胡茂霞告诉记者,农贸市场引进的“代炒菜”等延伸服务改变了以前单一的销售模式,形成集购物、餐饮、生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商户张荣军已经在这里干了十多年,一家人不仅经营着一家宁波海鲜摊位,还在农贸市场里开了一间小饭馆。“到菜场里买了菜可以拿到我们店里代加工,只收一点加工费,店里也可以直接点菜,生意很不错。”张荣军说,他们最近每天早上还到菜场门口去摆摊卖熟食,“有红烧大肉、蛋黄鸡翅、狮子头等好几个品种,都是现做现卖,买的人很多。”

镜头三:

晚10时,盛庄·菜棚里

菜场里开夜市,烟火气延续至次日凌晨2时

夜幕低垂,“刘姐菜篮子”旁的盛庄·菜棚里华灯初上,霓虹灯牌照亮了“就来菜棚里”的醒目标语。晚上10时,这里正是热闹的时候,烧烤摊的滋滋声、奶茶店的摇杯声、食客的谈笑声交织成夜间交响曲。

5月1日,“刘姐菜篮子”的延伸链盛庄·菜棚里正式开业,120家商户涵盖中餐、烧烤、茶饮等多种业态。海鲜大排档前,师傅正现场处理刚从水里捞出的生蚝;甜品店里,阿姨手工制作的冰饮冒着凉气;烧烤摊上肉串翻滚,油脂滴落炭火的瞬间激起阵阵香气。

“我们这里的夜间烟火气旺得很。”市民袁小姐和朋友的餐桌前摆着烧烤和奶茶,“这个夜市环境很好,里面还有空调,晚上来吃点东西,生活美滋滋。这里还有一台大电视机,前段时间我和朋友都是到这里来看‘苏超’的。”

“我们农贸市场经过一年升级改造,打造了这个夜间市集,给周边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了可以休闲、可以品尝美食的夜间生活场所。”胡茂霞告诉记者,现在盛庄·菜棚里每天营业到次日凌晨2时,服务范围辐射周边约30万居民,每天的客流量有8000人到1万人。

【记者手记】

菜场“更新”,温暖永存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次采访走进农贸市场,看着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总能感受到一股人间温暖。尤其是这两年,随着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菜市场的环境焕然一新,类似“代炒菜”等新服务不断引入,不仅让更多的年轻消费者愿意走进这里,也让很多像周青一样的年轻摊主愿意延续父辈的努力,坚守这个能为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小摊位。

周青的父亲老周不善言辞,手脚却异常麻利,记者采访的几十分钟里,他给茭白剥皮的手一刻也没有停歇。手指甲盖因长期浸在泥水里,变得有些青紫,手掌上遍布着常年劳作生成的茧子与变深的沟壑纹路。这是普通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印记与“徽章”。老周不会说什么华丽的语言,只是来了一句:“做生意,我们卖的东西一定要是好的。”

小周要比老周开朗些,“你看看我们家自己做的藕粉,品质很好的,外面进货进不到”“菱角、莲藕都是新上市的,很新鲜”……话语间满是对父辈努力打下的事业的骄傲,也是对自己接手新事业的纯粹的热爱。

农贸市场里前来买菜或吃饭的人来来往往,大家的脸上挂着笑容。从晨光中的接力传承,到饭点的便民创新,再到深夜的烟火延续,“刘姐菜篮子”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精彩,却藏着同样的人间幸福和城市活力。

标签:
责编: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