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贡院街:千年文脉与市井烟火的交响
2025-08-08 08:52  来源:荔枝新闻    
1

“贡院街虽然只是一条短短的巷子,可南京人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都在里面。”这是最近正在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老金的一句经典台词。暗房中的每一张照片是定格历史的切片,而照相馆的橱窗则是流动记忆的显影。

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位于贡院街,对于这个设置,导演申奥解释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贡院街是南京城南夫子庙最繁华的街道,它虽然只有几百米长,却能囊括南京人的一生。人们在此置办婚丧嫁娶所需的各种用品:毕业、求职、结婚、生子……每个关键的人生节点,人们总要来到照相馆,拍摄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江南贡院:千年科举的文化地标

贡院街位于秦淮河北岸,西起瞻园路,东止桃叶渡,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区域。它的名字源于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这座占地超30万平方米的科举考场,曾是承载无数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的记忆场。

在明清江南贡院鼎盛时期拥有20644间号舍,可容纳2万余名考生同时应试。明清时期,全国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张謇等名士都曾在这里挥毫应试。

江南贡院号舍(摄于19世纪末)

贡院街因科举而兴,成为古代士子命运的转折点,也催生了周边书肆、客栈、茶社的繁荣。清代《儒林外史》中描绘的贡院街“酒楼茶坊鳞次栉比”,正是其繁华的写照。

1983年开始,夫子庙一带开始复建,形成了以贡院街、贡院西街、大石坝街为主街,“庙市街景”合一的夫子庙步行街和秦淮风光带景观群。贡院街全长486.48米,是夫子庙儒学、科举文化中轴线所在地。大成殿、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等多座文博场所坐落于此。

中国科举博物馆夜景航拍(视觉中国)

2017年,在旧址上建成的中国科举博物馆以“地下宝匣”的姿态亮相,它也是当时我国唯一一座地下博物馆。130米长的下行坡道象征1300年的科举制度,浩瀚的瓦片墙如同鱼鳞栉比,寓意“鱼跃龙门”,构成“宝匣”外壁的则是数以万计的竹简,象征读万卷书。

馆内珍藏的清代袖珍作弊夹带、状元及第匾额等文物,无声诉说着这场千年智力博弈的荣光与荒诞。

市井秦淮:老城南的生活史诗

旧时的贡院街“短如人生,却包罗万象”。这条不足500米的街道,自明清以来就是南京城最鲜活的市井画卷。清晨,茶馆的铜壶已冒着腾腾热气,跑堂提着长嘴铜壶,手腕一抖便精准地将沸水注入茶盏;阳春面的蒜香与赤豆元宵的甜糯在空气中交织;清真馆“蒋有记”的牛肉锅贴滋滋作响,油香四溢;“永和园”的蟹壳黄烧饼需“三翻九转”烘烤,刚出炉“趁热吃”方能品其酥脆。这条街上的老字号店铺,每家都有独门绝活,共同构成了南京最地道的味觉记忆。

贡院举子在夫子庙茶馆雅集(摄于19世纪80年代)

元宵节的秦淮灯会,是这条街最辉煌的时刻。秦淮灯会始于南朝,明清时达鼎盛。贡院街的“十里灯市”悬挂荷花、龙虎等彩灯,匠人们现场扎制的兔灯装有精巧的木轮,孩童们拖着“能跑”的兔子灯在青石板上欢快奔跑,成为整条街的焦点。吹糖人、剪纸、绒花等手艺人在评事街、七家湾一带摆摊,回民聚居区的桂花鸭与板鸭香气弥漫,市集百态展现了南京老城南人鲜活的生活。

夫子庙花灯市场(摄于20世纪20年代)

1937年12月,这幅繁华画卷被撕得粉碎:侵华日军纵火焚烧夫子庙,贡院街的百年老店多成焦土。两位爱国青年罗瑾、吴旋接力守护历史真相,将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收进一本封面绘着 “耻”字的相册,为南京大屠杀留存下日后被誉为 “京字第一号证据”的关键史料。

1983年,贡院街以“庙市街景合一”的理念重生,大成殿、文德桥等古迹依原样修复。当夜幕降临,秦淮河两岸的灯彩次第亮起,画舫穿梭其间,桨声灯影中,仿佛还能听见老茶客们在讲述着这条街的往事,看见孩童们拖着兔灯在青石板上奔跑的身影。

文化焕新:传统与潮流的共生实验

21世纪初,南京对老城南的改造转向“修旧如故”,贡院街所在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成为保护核心。这一转变一方面延续了历史街区的风貌肌理,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活化手段,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最典型的就是秦淮灯会的非遗活化。2006年,秦淮灯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成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2024年,它作为“中国春节”申遗项目的一部分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节庆的魅力。

第38届秦淮灯会花灯璀璨 人潮汹涌(视觉中国)

灯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扎花灯,而是融入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体验。大报恩寺遗址的3D光影秀,将琉璃塔的辉煌历史投射在夜空中;秦淮河畔的数字灯彩,通过科技互动与光影技术,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回望,让人们踏入千年,穿越古今,体验秦淮灯彩的绚丽世界。这一创新吸引很多年轻游客,让灯会接待游客量再创新高,成为南京文旅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南京以“微更新”手法改造老城南。曾面临拆迁危机的门东街区,2013年开放后保留明清“鱼骨巷”格局,以“青砖灰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特色风貌得以重生。600年徽派建筑“骏惠书屋”被改造为先锋书店,钢化玻璃栏杆与木构架结合,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典范。街区还引入德云社、手作工坊等业态,年接待游客超千万,成为“新旧共生”的标杆案例。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旁的老门东民居(视觉中国)

毗邻的熙南里街区则以甘熙故居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演出《南京喜事》,让游客穿越回清末民初的南京。街区还定期举办汉服节、非遗市集,并引入云锦、金箔等非遗工作室,使传统文化以年轻化方式呈现。

为缓解老城压力,南京在大校场机场旧址开发了南部新城,以“金陵万象城”、全民健身中心等现代地标,与老城南形成功能互补。机场跑道公园保留了工业遗迹,成为城市文化新空间,既延续历史记忆,又满足现代休闲需求。

贡院街及其周边地区的改造证明,历史街区并非只能“冻结”在旧时光里,而是可以通过创新表达,让传统与潮流共生,让历史与现代对话。

一条街,一座城的千年对话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贡院街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姿态,保存着南京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从科举考场的严肃到市井烟火的鲜活,从战火摧残的悲怆到文旅融合的复兴,一面是厚重的历史,一面是跃动的未来,贡院街如同整座城文化的DNA,将时光记忆编码进每一块青砖、每一盏花灯。

正如《南京照相馆》所隐喻的:这里的每一帧影像,都是时代与个人命运的交织显影。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或是仰头凝望天下文枢的牌坊,或是置身游船画舫欣赏千年秦淮河畔的美景,贡院街仍用自己的方式在讲述着新的城市故事,它让人们明白,所谓永恒,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如秦淮河水般生生不息的流转。

文稿:寇程

资料来源:方志南京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秦淮发布微信公众号。

标签:
责编: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