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非遗赋能 + 多维帮扶助力残疾人就业“圆梦”
2025-08-08 21:58  来源:泰州新闻网    
1

随着“苏超”赛事如火如荼地进行,泰州市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钩编技艺传承人徐华斌带领工作室的残疾人姐妹们,以钩针为笔、线为墨,创作出一系列钩编足球作品,将传统非遗与现代体育完美融合,为赛事注入别样文化活力。

走进位于海陵区残联的钩编非遗工作室,一个与桌面等大的钩编足球格外醒目,这是徐华斌和学员们耗时两个下午精心制作的“非遗足球”。工作室内,徐华斌老师大秀绝活。钩针在她指尖翩跹起舞,独创的“立体钩编”技法化线为形。五位听障学员围坐一桌,彩色的毛线在她们指尖翻飞,钩针穿梭间,细密的针脚整齐排列,如温暖的静默诗篇在午后缓缓流淌,不一会儿,一只只“玲珑足球”在大家手中渐次苏醒。

“‘苏超’这样的体育盛事,我们想着将钩编技艺融入其中,展现非遗的创新力量。”除了大型展示足球,工作室还制作了迷你足球挂件、桌面摆件等文创产品,这些充满巧思的“足球文化推广礼”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

“这些足球虽不能踢,但能让社会看到残疾人的创造力。”徐华斌表示,后期计划制作更大尺寸的钩编足球赠予苏超组委会,“用我们的方式为泰州队加油,也让更多人关注非遗技艺。”

“苏超”赛场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各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展示窗口,海陵的非遗传承人纷纷以足球为主题创作。非遗“泰州篆刻”代表性传承人许建民刻下赛场英姿,海陵“烙画”代表性传承人张文亭的作品再现激烈对抗,泰州非遗“面塑”传承人黄宝富捏制栩栩如生的球员形象……传统技艺与体育精神的碰撞,让观众在热血赛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徐华斌的钩针不仅串起丝线,也串起了四十余名残疾姐妹的尊严与自立。去年,海陵区残联挂牌成立“钩编非遗工作室”,邀请徐华斌担任工作室负责人,每周二下午授课,教授钩编技艺。考虑到多数学员为听障人士,为方便和学员交流,徐华斌一有时间就跟她们学习手语,她说:“在教她们钩编技艺的同时,我也会通过朋友圈,帮大家出售一些作品。同时,残联、妇联和一些镇街、企业、医院,也有助残义卖活动,一起帮助她们增加收入。”徐华斌将传统技艺化作公益火种,手把手教残疾人编织实用工艺品,钩针不重,但能钩住生活的希望。“很多残疾朋友心灵手巧,就是缺少一个学习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一直教下去。”徐华斌说。

这些生动活泼的场景在海陵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上演着。目前,该钩编工作室已经开展了“非遗+文创”常态化培训20余次,让数位听障姐妹成功掌握了这项技艺。她们制作的杯垫、玩偶等作品,通过线上累计销售200余件,每件售价在20元至130元不等,这不仅为她们带来了经济收益,也让她们变得更加自信。工作室学员胡冰打手语表示:“我现在一个星期可以做六七个成品了,一个月能够增收五六百元。大家在一起学习、进步,收获了很多快乐。非常感谢残联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徐老师很有爱心,无偿教会我们钩针编织,让我们残疾人也能拥有一技之长,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现在我每天带孩子都来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相信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会慢慢好转。”日前,在海陵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残疾儿童乐乐的家人说起康复历程感慨万分。

走进该康复训练中心,7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空间里,有序摆放着20余台先进的康复训练器械,其中,电动移位机、偏瘫康复器、立式平衡训练器等设备尤为引人注目。这些高科技器械能够精准地帮助残疾人进行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尤为贴心的是,这些康复训练器材均面向残疾人免费开放使用,减轻了他们在康复之路上的经济负担。

“以前,有的重度肌无力患者只有去医院才能借助电动移位机进行康复训练,每次的花费都不少。现在,设备不但免费使用,还有工作人员免费指导和陪护。”区残联康复部负责人卞雨佳介绍。

为了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的专业性与系统性,该中心计划与医院康复科展开深度合作,定期邀请专业的医护人员前来为残疾人进行康复指导,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家庭环境是残疾人停留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与残障人士关系最密切的环境,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的基础。

走进中心的家庭无障碍改造体验室,智能门锁、圆角餐桌、防滑地胶、升降灶台、电动护理床等无障碍设施逐一映入眼帘。从门厅到卧室、厨房、洗浴间,残疾人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无障碍改造的设备、设施。

“残联到我家里进行改造,卫生间装修得特别好,洗澡既方便又暖和。”顾奶奶患有智力残疾,一直由老伴陈锦海照顾。他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装了卫生间扶手、浴霸,改造了坐便器等设施,解决了“如厕难、洗澡难”等问题。

改造完成后,区残联联合施工方、委托的第三方验收机构组成项目验收组,逐一上门验收,确保改造项目的质量与标准符合要求。

从精准评残到全周期康复支持,从专业托养到个性化辅具适配,从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到就业技能提升……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2个专业化功能室,涵盖康复训练、生活照料、就业指导,文化服务等全链条服务,以“一站式”服务模式,为残障群体打造集生活保障、能力发展、社会融入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今年五月,海陵区残联联合区人社局在海陵区零工市场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40余名残疾人求职者到场应聘。

招聘会精准聚焦残疾人就业需求,13家爱心企业提供销售经理、文员、客房服务员、全检员、保洁等各类就业岗位60余个。岗位设置充分考虑残疾人身体特点,体现人文关怀。

招聘现场设置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特色服务台,求职者有序地浏览招聘信息,工作人员、志愿者为求职者提供"一对一"岗位匹配服务。经过双向沟通,最终15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某企业人事负责人感慨:"这次招聘会岗位针对性强,与残疾人面对面沟通,能够更好地实现双向选择。"

与钩编非遗工作室里安静的环境不同,旅行社线路销售员王祥方的职场充满了活力与热情。肢体残疾人王祥方通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入职后,每天都会微笑着为游客推荐合适的旅行线路。他说:“旅游本身就是我喜欢的行业,而且工作时间和收入我都比较满意,所以就一直做这份工作。”

工作之余,王祥方积极参加区残联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让自己更具竞争力。他认为,残疾并不是限制,失去对未来的期盼才会让人停滞不前。“残联的培训班很实用,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助益。今年有培训班的话,我还会积极报名的。”王祥方说。

举办各类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职业技能培训班10余期,积极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安排专业老师定期入户教学,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3场,为79名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各种扶持补贴33万元,新增残疾人就业308名……海陵区在残疾人就业方面持续发力,组织开展非遗钩编、人工智能等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竞争力。今后将继续加强与更多企业合作,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更多企业的合作,为残疾人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希望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标签:
责编: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