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近日公布,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10项重点举措;根据《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间每5年增长1岁……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断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努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到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再到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一个个朴实的愿望,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就业岗位的精准供给到教育资源的均衡扩容,从医疗服务的贴心升级到社会保障的坚实兜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民生账单”变成“幸福清单”,让老百姓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生活更美。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年以来,“两重”建设加力支持人口发展等重点领域,带动本科招生扩大2.1万人、新增普通高中学位超75万个,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更加强化,每1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就有超7亿元投向了民生领域,我国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进一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把百姓期待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中央财政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支持各地及时发放救助金,落实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达到每人每年99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到“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谆谆嘱托,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郑重宣示……不论何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当前,民生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特点,增进民生福祉就意味着不仅要解决“有没有”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问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既着眼当下,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也着眼长远,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绘就更加精彩的民生新画卷,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新征程上,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切实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细化到一项项具体工作中,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落实到一个个具体行动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夯实民生根基,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获得感,必将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