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 | 江苏无锡:进退之间,让“黄金水道”释放更大“黄金效益”
2025-10-01 20:07  来源:无锡日报    
1

万里长江,生机盎然、活力奔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考察调研,并先后四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坐拥35.7公里长江黄金岸线的无锡,近年来始终坚持在国家战略大局下前瞻思考、在全域协同趋势中系统谋划、在落深落细落实上整体推进,以枢纽联结之能、引擎驱动之劲,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以多元硬核支撑拓展要素流动新空间,让“黄金水道”持续释放更多“黄金效益”;进退之间,以更高水平绿色发展塑造产业新优势。

“黄金水道”释放更多“黄金效益”

无锡(江阴)港一份亮眼成绩单呈现在世人面前——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超1.8亿吨,创历史新高;智慧物流项目成果落地,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现场核查通过……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见证着传统港口向现代化枢纽的华丽转身。

长江,是世界上运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河流。35.7公里长江岸线是无锡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无锡(江阴)港聚焦码头扩能改造、枢纽功能提升、质态转型升级,全力推动港口经济提质增效,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位居全国内河港口第三,多项经济指标居长江沿线港口前茅。

货物的增量离不开港口的提级扩能。今年一季度,无锡(江阴)港一口气就上马了3个重点项目,推动港口能级再提升。联合物流码头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计划续建上游段闲置岸线,并结合已建的下游段泊位,改扩建为4万吨级件杂货泊位。与此同时,利港电厂1号码头计划把现有的3.5万吨级泊位升级改造为7万吨级散货泊位;扬子嘉盛液化天然气码头计划改建为2个3万吨级的液化天然气泊位……

选择从无锡(江阴)港出海,企业相中的还有港口服务的提档升级。去年底,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明确,批准无锡(江阴)港自2024年12月1日起作为启运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今年6月,江苏海事局《支持无锡(江阴)港打造长江流域最优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区若干措施》正式发布,以6大板块22项具体举措助力无锡从“水运大市”向“水运强市”高质量转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惠企实招成为优化“黄金水道”营商环境的“硬核支撑”。

今年以来,“江阴—智利”“江阴—圭亚那”“江阴—葡萄牙”和“江阴—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等多条新枢纽航线的开辟,更为货物出海搭建起更宽广的“水上高速”,助推外贸出口货物量显著增长。在航线、航班不断加密的同时,无锡(江阴)港深挖“黄金效益”,不断调整货物结构,货品结构也更优了,周边区域的风电、机电等装备企业都开始选择从无锡(江阴)港“乘船出海”。

如今,无锡(江阴)港正以“绿智融合”的如椽之笔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绘就新篇。随着《无锡市加强港口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动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印发,一幅现代化港口群的美好图景值得期待:沿江港口,5万—15万吨级专业化码头林立,与长三角港口群协同联动;港口码头都与周边产业精准咬合,智慧绿色安全的港口群与太湖湾科创带、先进制造业集群同频共振……

“退”出旧模式 “进”入新未来

长江南岸,一座座白色“高塔”矗立于此,一面面巨型叶片随风旋转、做着圆周运动。在呼呼的风声中,这些风力发电机组产生了上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同时减少了超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也转出了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

依江而建、依江而兴,高峰时期,江阴开发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长江岸线。近年来,无锡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方针,坚持在江阴实施“三进三退”保护长江战略,主动压缩生产性岸线,取缔散乱污企业、关停化工企业、整治入江排污口,还先后完成了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船厂、运营近半个世纪的黄田港渡口和韭菜港渡口的搬迁,一改过去码头林立、“临江不见江”的尴尬。

强化“退”的同时,也注重“建”。江阴把这些退出的生产性岸线全部用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长江沿江湿地带建设和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综合运用土地储备、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旧城改造、综合开发等措施,建成了“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的城市“生态T台”,形成了滨江公园、城郊湿地、环城森林带、沿河绿道等丰富多样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如今,抬头可见的“水晶蓝”成为朋友圈常客,漫步可及的滨江绿道串联起山水城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生活图景正化作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长江干流无锡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9条通江一级管控支流水质去年首次全部达到Ⅱ类。

既要守好保护的边界,又要激发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两高”行业低效低端产能,另一方面布局数字经济、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空天产业等新领域新赛道,率先实现沿江发展模式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走进位于临港开发区的江阴碳中和技术产业园,现代化产业发展场景映入眼帘。园区已建成远景动力智能电池项目、风电测试验证中心等平台载体,构建起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一体化协同协作机制,推进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2024年,该园区营收突破589.1亿元,培育了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4家,集聚了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省级创新平台等,成为江阴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退”出旧模式,“进”入新未来。无锡通过绿色转型重塑发展动能,推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兼顾长江保护与发展的共融之路。

标签:
责编: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