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泰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泰州市海陵区11个地名入选,河渠及运河类地名占8席,草河名列其中。
泰州的水,藏着解读千年文脉的密码。穿城而过的草河,是最生动的“讲述者”之一。它载过明清漕运的粮船,映过古戏台的灯影;如今又倒映着沿河两岸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砖黛瓦,把数百年时光揉进当下的烟火里。荡漾在这条河、徘徊在这条街,仿佛能听见历史与现实的私语,每一句、每一步都踏着文化传承的节拍。
一湾清水承载流年往事

秋日清晨的草河裹着一层薄雾,与岸边的老码头、老石桥构成了一幅水墨画。泰州市海陵区文体旅局局长徐同华介绍,历史上,草河是里下河地区进入泰州城区运送粮草的水道,沿河两岸逐步形成了涵东街、涵西街,大批商人、富人、名人居住于此。由于水路运输繁忙,各种运货船只拥挤河道,当时的官员为有序管理水运,规定草河以运柴草船只为主。《崇祯泰州志》《续纂泰州志》中记载“在北门东坝下,为草船业聚之地”,且附注“旁有嘉庆年草河石碑”,说明了草河的名称来历。
“河流不只是货运通道,更是人文记忆的载体。”徐同华说,明代廉官徐蕃捐银建徐家桥,“两袖清风”的故事流传至今;元末张士诚率义军由此突进,砸断阻路小桥留下“破桥”之名,给柔美的水乡添了些许豪迈。
如今,水运喧嚣虽已远去,但草河与沿河涵东街、涵西街的联动却更为紧密。石头巷王宅、韩师愈故居、同泰当铺、宝丰油坊等30处市级不可移动文物,10处清代至清末民初的老建筑,沿着河岸错落分布。古宅的斑驳、古桥的沧桑、古井的甘冽,都在诉说着“里下河门户”的过往。
一方民居邂逅光影奇缘
曾几何时,草河的流水声与电影摄影机的马达声,在草河两岸频繁交织。这片古街区,变身为泰州影视创作的“天然摄影棚”。

▲电影《建筑师》在草河两岸取景。
电影《建筑师》导演丁文剑是土生土长的涵东街人。“《建筑师》中80%的镜头在这里取景。从草河两岸的街巷到民居天井,整个故事都长在这片土地上。”丁文剑介绍,主演韩立、吴可熙曾在街区生活一个多月,跟着早茶店师傅学煮面、听老街坊讲往事,只为贴近角色。“国际影坛大咖马可·穆勒更是盛赞涵东街的古建筑群,是《建筑师》的主角。”
不止《建筑师》,《一张空白照片》《水井边的初恋》《三袋米》《五个花旦的少年》等多部电影都选在这里拍摄。
“为什么偏爱这儿?因为它的肌理太‘真’了。”丁文剑的语气里满是认同,老巷道的走向、民居的错落感,哪怕是早年搭建的简易建筑,都带着岁月沉淀的痕迹,没有影视城的人工雕琢。“镜头不说谎,斑驳墙面、磨亮的青石板、砖缝里的杂草,能让年代戏的氛围感瞬间落地。对泰州来说,这里不是普通老街区,而是能演绎好故事的‘富矿’。”
一片街区迎来融合新生
“您看这青石板路,我们特意保留了原有的磨损痕迹;还有,这些老宅的木窗,都是匠人按老工艺修复的。”站在涵西街中段,海发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指着身旁的建筑介绍,2021年起,该集团启动老街区修缮工程,先完成河西涵西街的基础设施改造,再对两侧民居、同泰当铺库房等约7000平方米古建筑进行修复。

修缮过程中,“保护”是核心准则。前几年,泰州市文物局先后为市级文保单位同泰当铺、不可移动文物宝丰油坊、市级文保王宅批复修缮方案。“每一块砖、每一根木梁,都尽量沿用旧料。实在无法复用的,才按原规格定制。”该负责人蹲下身子,指着墙角的砖缝介绍,“连砌砖的灰浆,我们都按古法调配,就是要留住古街的‘魂’。”
2025年元旦,涵西街正式开街。走在街中,既能看到藕纪、今磨坊等老字号的熟悉招牌,也能遇见拾光民谣酒馆、LAI玩小酒馆等新潮业态。“正在打造的‘海棠春’史料陈列馆是公益空间,专门展示百年非遗的故事;同泰当铺库房正改造成‘泰州文旅数字驿站’,以后能体验虚实结合的文旅项目。”该负责人介绍,未来还会依托临河景观与码头文化,打造“沉浸式、新旧共融”休闲消费场景,让古街区焕发活力。
从漕运千帆到光影流转,再到如今的烟火升腾,草河与沿河老街区的数百年跨越里,演绎的不仅是泰州的过往,更是古文化与新生活交融的未来。近年来,海陵区坚持保护传承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坚持活化利用与人居改善并重,渐进式、低强度推进老街区“微更新”,最大程度地留住原住民、保住“烟火气”,让城市留住“回忆”,让家园留住“乡愁”,让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相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