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 | 江苏徐州:以“生态”涵养宜居之城,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2025-10-13 21:26  来源:徐州日报    
1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渐染微黄的树叶为徐州披上了丰盈的秋色。从蜿蜒绿道旁晨练的身影,到便民菜场里拎着鲜蔬归家的笑脸;从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到灯火可亲的保障房社区——一幅以“人”为笔、以“生活”为墨的城市画卷正徐徐铺展。

面对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徐州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温度”和“质感”,交出了一份以“宜居”为亮点的答卷。

以生态涵养宜居之城

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蓝天常在、绿意融城,是城市宜居的最直观感受。一直以来,徐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生态空间重塑,绘出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美丽图景。

走进铜山区,城市绿道巧妙地串联起水域、景区等绿色开敞空间,市民徜徉其中,举目皆景。近年来,铜山区大力推进城区绿道贯通工程,建设全长约6.8公里的生态长廊,共覆盖十多个居民小区,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

秋天的邳州市沙沟湖水杉公园层林尽染,迎来一年中最富诗意的季节。园内挺拔的水杉渐次披上暖黄与绯红的外衣,与蜿蜒其中的环形健身步道相映成趣。每逢晨昏,人们或慢跑锻炼,或悠然漫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在秋光中缓缓铺展。

邳州市聚焦“微改造”,深耕“精提升”,科学布局绿地与公园,着力打造10分钟绿色生活圈,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宜居城市不仅要“显山”,更要“露水”,让灵动的水系成为城市跳动的脉搏。

新沂市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滨水花园城市为目标,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打通主城区四条河流,开挖新河道并串联浜池沟塘,构建“微水环—水环—泛水环—城市水网”多维度生态格局。如今,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生态空间不断拓展,绿色正成为新沂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从绿道贯通到公园增彩,从生态修复到水系重塑,全市上下协同发力,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幸福的本色。如今的徐州,生态触角深入社区,绿色生活已从“远观”变为“共生”。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城市底色,也成为幸福生活的底色。

以安居托起幸福之城

让每一个人“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安居方能乐业。建设宜居城市,必须解决好市民的住房问题,尤其是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从“忧居”到“优居”。徐州正构建起一个“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保障体系,稳稳地托举起千家万户的安居梦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民生根基。

在睢宁县幸福家园公租房小区,在县中医院北院工作的年轻医生靳光辉刚刚结束值班回到家中。这间公租房,是这位山东小伙在异乡安身立业的温馨港湾。“我当初选择来睢宁,就是因为这边提供住房保障。”靳光辉笑着说,“对我们外地青年而言,这不仅是一处住所,更是一份安心。”

如今,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新市民因“拎包入住”的公租房留在睢宁,把青春和才智投入城市建设。通过“以租促产、以房引才”,睢宁让保障性住房成为吸引人才、稳人心、聚活力的重要载体,为宜居幸福之城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近年来,睢宁县持续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申请受理、资格审核、分配入住及后期维修等管理工作,住房保障成效显著。

睢宁的探索是徐州市住房保障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全市通过加大公租房供给、优化分配管理、发展配售型保障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举措,为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织密住房保障网,形成“租、购、补”并举的住房保障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徐州找到了归属感。

以便捷丰富幸福之城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居民需求

家门口的便利店、理发店、健身房、菜市场,十分钟就能买菜、送娃、就医、取快递……在徐州,越来越多居民感受到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幸福节奏。

作为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徐州坚持围绕居民“衣食住行、医养教娱”需求,系统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在贾汪区老矿街道广场社区,清晨的阳光洒满长椅,居民三三两两聊天休憩;中午提着菜篮下楼,不出十分钟就能买齐新鲜蔬菜和生活用品。

“附近啥都不缺,买菜、吃饭、购物、休闲娱乐都特别方便。”居民赵先生说。如今,这样的生活图景在贾汪已成常态,便利舒适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延伸,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与此同时,“一刻钟医保服务圈”让铜山区的群众办事更便捷。“以前办理医保得跑很远,现在在镇上就能办,真是太方便了!”何大爷在棠张镇为民服务大厅办理医保续保时连连称赞。服务圈的延伸打通了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少跑路、多办事。

在沛县,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每到周末,文学爱好者张宏都会到家附近的鸿鹄园“歌风书房”静心阅读。目前,沛县已建成30余所高标准“歌风书房”,新增图书超85万册,自助办证、自助借还、24小时自助微型图书馆等智能服务一应俱全,让全民阅读融入日常。

从便民商圈到公共服务圈,从“菜篮子”到“书香气”,一个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像城市肌理中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它们不仅“圈”出了生活的便利,更“圈”出了城市的温情、文化的韵味和治理的精度,让城市在细微处散发出以人为本的温暖光芒。

生态宜居,是城市的底色;安居保障,是城市的根基;便利生活,是城市的血脉。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征程中,徐州紧紧围绕“宜居”这一核心,以生态修复重塑城市空间,以多元保障实现住有所居,以精细服务提升生活品质,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宜居之路。

“人民城市为人民”,不仅是一句理念,更是一种温度、一份承诺。当城市的发展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当城市的建设真正聚焦于人的感受和需求时,这座城市就拥有了最强大的凝聚力和最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生态更优、生活更美、家园更暖”的徐州,正昂首阔步,走向未来。

记者 邓璇

编辑 李璐

标签:
责编:周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