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以绿为笔,绘就低碳示范蓝图
2025-11-05 23:19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秋日的盐城,黄海潮声与风电叶片转动声交织,零碳产业园里绿电专线平稳输送,湿地滩涂上候鸟嬉戏觅食……这幅工业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画卷,正是盐城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十四五”期间,盐城不只是简单“追风逐日”,而是以系统化的战略布局,从零碳产业园破题,向绿色产业聚力,靠生态优势赋能,将绿色低碳融入产业基因、城市肌理和生态本底,交出一份兼具“含金量”与“含绿量”的发展答卷。

零碳引领

“绿色园区”创新示范

2023年,盐城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2024年,盐城出台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积极扛起责任担当,勇当“碳路先锋”。

围绕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的“五化”目标,盐城在射阳港零碳产业园、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铺展零碳实践蓝图,以差异化路径探索绿色转型的“盐城模式”。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立足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的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绿电+冷能”的特色发展之路。作为全国最大的LNG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每年可处理600万吨液化天然气。其气化过程中释放的巨量冷能被充分利用——通过建成的冷能交换中心,冷能被输送至冻干果蔬加工车间、冷水养殖基地、冰雪主题乐园和智算中心,推动单一能源供应向复合型冷能经济拓展。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的智慧管控中心内,巨幅屏幕上企业实时用电量、绿电占比、碳排放数据动态刷新,轻点屏幕即可生成精准碳盘查报告。园区创新打造“绿电+氢能”特色模式,通过专用线路实现绿电从发电端到企业用电端的全链路独立溯源,这一创新实践成功获得英国标准协会(BSI)权威认证。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则另辟蹊径——聚焦“绿电+新型电力系统”,全力培植风电装备、海工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集群,下线了我国首套可回收热固性树脂风电叶片。目前,园区已实现近海风电70万千瓦、陆上风电60.73万千瓦、光伏10.8万千瓦的绿电接入,正打造长三角首个全绿电零碳示范园区。

三个不同的发展路径,却共同指向一个绿色的未来。

2024年,盐城发布我国沿海地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地方标准,并参与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入选国家试点,获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签发认证证书26张;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落基山研究所等18家碳服务国际机构成功入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制定行业标准”,盐城三大零碳产业园已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工厂车间里的每一度电都跃动着绿色增长曲线。这些园区早已超越单纯的生产基地定位,正逐步形成集能源供给、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于一体的新型零碳生态圈。

追风逐光

“绿色动能”奔涌不息

582公里的绵长海岸线,海上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6米,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3000至3600小时,使盐城成为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和光伏发电的理想之地。2021年4月,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004.76万千瓦,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拥有“风光”,盐城不断刷新区域能源发展纪录:

2025年9月,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47万千瓦,今年1至9月份,新能源发电量267.7亿千瓦时,连续15年位居全省首位,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2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用好“风光”,盐城正从“发电卖电”的初级阶段,向绿色能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阶段迈进。

近年来,盐城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实现产业规模和开发规模“两个翻番”和“两个破千”的历史性跨越。2024年,盐城牵头申报的盐常宿淮绿色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填补盐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空白。

海上风电方面,盐城已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完备产业链,集聚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整机龙头企业。目前,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占全国20%,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绿能版图中,光伏领域同样表现亮眼。集聚阿特斯、晶澳、通威股份等光伏行业全国前十强企业中的八家,以及一大批配套产业领军企业,形成覆盖硅片、电池、组件、辅材、智能设备等关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依托丰富的太阳能年辐射资源,盐城还创新发展具有沿海特色的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产业园区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光伏开发新格局。

生态筑基

“绿色家底”愈加厚重

绿色是盐城的鲜明底色。

2023年9月,首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落地盐城,让这座城市成功跃上国际舞台。时隔两年,2025全球滨海论坛再次在盐举行,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赴滨海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未来之约。

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向世界递上“绿色发展”新名片,也让盐城的开放格局从区域协同延伸至全球链接。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双国际名片的生态之城,盐城打破传统观光模式,大力发展“湿地+”“生态+”产业,将沉睡的自然宝藏转化为强劲的发展优势。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有149种鸟类在此繁衍,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近百名村民创业就业;荷兰花海以四季花景吸引游客,年接待量超300万人次,通过“农旅+种球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8个村、3000多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2024年,盐城接待境内外游客561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近600亿元。对比2021年的2672.27万人次,三年间游客接待量增长超一倍。旅游数据的跨越式增长,见证着盐城生态魅力的持续释放。

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的实践,在盐城得到不断丰富:率先制定全国首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标准,全市生态资产存量价值已达19.9万亿元;条子泥湿地完成全国滨海典型盐沼碳汇交易,实现碳汇量6600吨,交易额150万元;率先构建起“蓝碳银行”交易体系,推出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融资逾亿元;将“盐田稻米”“湿地碳汇”等生态品牌与麋鹿、丹顶鹤串联,打造世遗文旅产品IP……

一个个跳动的数据,一项项跃升的指标,盐城以绿色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发展长卷上写下生动的绿色篇章。面向未来,这座被绿色滋养的城市,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标签:
责编: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