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评职称材料繁琐、流程复杂,一直抽不出空准备。没想到园区‘职称引航直通车’全程有专人指导,太省心了!”昌和化学新材料公司总经理余新伟感慨。
今年4月,在江苏省镇江经开区总工会的支持下,镇江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集结37家重点非公企业工会、11家新材料产业链党委成员单位,成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盟(简称“产改联盟”),以“链上产改”新机制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园区化实践,为11000余名产业工人赋能,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余新伟就是其中一员。
党建铸魂:构建“链上产改”强基体系
“园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改实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课题。”新材料产业园负责人道出了产改联盟成立的初衷。围绕产业强市战略,园区创新探索“党建带工建、产业链党建促产改”路径,构建起“一核五融、六位一体”工作法——以党建为核心,将产改深度融入营商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权益保护、职工关爱五大领域,实现党建、工建、产改的一体化部署、建设与推进。
目前,园区党委下设的46个党支部、37家工会组织,已实现外资与民营企业100%覆盖,织密了服务产业工人的组织网络。为确保政策落地,园区在经开区总工会指导下设立产改工作站,推行“三员”(指导员、观察员、联络员)制度,打造“5+3+N”网格化推进体系,即5张企业网格覆盖全域,“三员”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联动N家链上单位形成合力。这套体系不仅让产改任务直达企业一线,更在加速锻造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产业链稳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智慧赋能:打造“枫桥经验”园区样板
2024年,全国工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现场推进会召开后,新材料产业园迅速响应,将新的理念融入产改实践,依托智慧园区平台构建高效服务响应机制。
“企业提报问题后,集成中心第一时间响应,24小时内反馈,全程跟踪闭环。”这是园区“一中心五网格”机制的承诺。每个网格均配备专家团队,推动网格员“边干边学”,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
围绕“宜企帮办”理念,园区还打造“1+5+N”网格化服务体系,推行“企业点单、部门接单”模式——机关干部常态化开展“链上百企”走访,人均对接5-7家企业;组建新材料专家人才库,促进企业间科技、安全、人才资源共享。今年以来,联盟通过网格走访收集企业问题47个,帮办满意率超97%,跨层级问题实现“一事一策”闭环解决,让“枫桥经验”在园区落地生根。
育才护权: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产改的核心是“人”。新材料产业园产改联盟紧扣产业需求,构建“红色引领、产教融合、价值激励”的人才引育生态,同时将权益保障延伸至工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思想引领铸魂。园区通过专题讲座、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思政教师进企业”等活动,增强产业工人的政治认同感,并打造红色安全文化长廊,将红色基因与安全生产理念结合,潜移默化提升工人安全意识。
技能提升强基。园区与多所职业院校共建实践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积极举办“圌山杯”化工、钳工技能竞赛等“一赛双证”活动,以赛促学;园区工会联合会作为镇江市唯一拥有工人职称评定权限的基层单位,以高效的“职称引航直通车”服务,为工人打开职业晋升快速通道。在产业转型方面,园区聚焦高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两大领域,依托智慧管理指挥中心,以“全链赋能”推动绿色转型。如今,正丹、贝斯特等“链主”企业突破关键技术。今年上半年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9.6%,园区也已连续7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
权益保障暖心。园区共享空间提供法律维权、心理咨询等服务;职代会、集体协商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暖‘新’四季”活动全年覆盖职业病防治、安全讲座等内容;新设立的“零距离直播间”等活动将政策与关爱精准送达。
“‘链上产改’机制的深入实践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园区化应用相结合,正在不断激发产业工人创造力。”新材料产业园工会联合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园区将持续深化产改实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记者 吴韵晗 通讯员 陈雷 李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