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为了让农民兄弟住上好房子——加快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现场推进会见闻
2020-04-21 09: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粉墙黛瓦、飞檐套窗、竹篱小院……在125省道北侧,盐城市盐都区花吉村新型农村社区小楼整齐排开。78岁的陈良德不久前搬进100多平方米的新居,他开心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家都很满意,新房住得舒服。”

随着去年10万户农房改善任务的完成,苏北五市一批高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已建成。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我省实施苏北农房改善三年计划承上启下之年,今年的10万户农房改善任务正在高质量推进。4月15日-16日,省委、省政府在盐城召开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现场推进会,对这件事关乡村振兴、事关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再作部署。

建新居 强配套

花吉村属于集聚提升型村庄,规划集聚334户,其中老村改造96户,新村建设238户,目前一期90户已建成,二期148户正在建设中。新村和老村一河之隔,风格协调。新老村庄共建共享污水处理、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项目,村民们正在步入现代城镇生活。

以花吉、佳富等为代表,盐都区的18个新型农村社区已有1508户竣工入住。这些社区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远离高铁、高速、高压线“三高”和靠近省道、县道“两道”的原则,选择农户相对集中居住的老庄台和依河傍水区域布点,并精心设计房型,突出经济适用、美观大方。

盐城市委书记戴源介绍说,盐城坚持“农民少贴钱、财政可承受”,精心设计“退老宅拿新房基本不贴钱”的房型,采取多种建设方式,发挥农村建筑工匠在农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让群众少花钱、住新房。盐城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靠近工业园区的有68个、靠近农业园区的有88个、靠近旅游园区的有8个,总占比达83%。通过农房改善、土地整理、沟塘平整,盐城有效增加集体土地,带动村级集体收入增长,有100多个村一举甩掉贫困帽子。今年,盐城计划完成农房改善4万户,新建、扩建新型农村社区100个左右。

盐城农房改善的做法也给了其他市县很多启发。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在现场观摩时赞许说,这些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环境营造得好,房屋结构合理,细节处理到位,比如,空调外挂机的部位统一用挡板罩起来。给每户村民预留了自种的菜地,既尊重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又可以帮他们节约生活开支,值得学习。

提品质 显特色

我省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已经形成较为高效成熟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指导体系,苏北五市也在一个个项目的推进中逐渐积累经验、形成特色。

徐州以农房改善撬动乡村振兴,2019年累计改善农民住房42323户,建成鲤鱼山庄、刘邦店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值得一提的是,徐州探索“秸秆粪污收储+温室发酵+沼气生产输送”的太阳能沼气供应模式,目前已在6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配建太阳能沼气站。今年,他们将确保年度2.5万户农房改善任务高质量完成,并打造一批彰显楚风汉韵、体现运河文化、功能配套叠加的示范项目。

淮安2019年实施农房改善项目90个,受益群众20264户,完成省定目标任务119.2%。今年,该市实施“农房改善全面提速提质年”行动,明确每个县区至少打造2个示范项目,同时,继续设立农房改善工作“奖金池”,拿出5000万元专项用于示范项目建设和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奖补。

宿迁在累计开工建设农户改善项目153个、实现省定工作量2.38万户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新启动项目62个、新竣工住房3万套、搬迁改善农户5.1万户。在今年的项目推进中,他们将进一步优化布局和规模,围绕重点镇、特色镇、规划发展村庄、国省干道沿线安排项目布局。

总体看来,今年我省的苏北农房改善任务不仅不会因疫情打折扣,还要按照特色田园乡村的标准,追求品质的再提升。这个品质提升首先要靠规划设计来保障,突出规划设计的引领性和协调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农房“再次落伍”“二次浪费”“千村一面”等问题。

“产业+” 稳就业

在蟒蛇河畔的盐城市盐都区千秋村,村口新建的服务中心旁有家刚开业一个月的超市,是返乡农民洪军开的。他告诉记者,目前顾客都是本村人,每天营业额2000元左右。如今在家门口有了自己的事业,他就不再想外出打工的事了。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涌,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村民成品监说:“年轻人都出去上班苦钱了,近的在市区,远的到了全国各地。”他的儿子儿媳也都在盐城市区打工,只有周末回村。

安居还需乐业。苏北农房改善项目,不仅要为农民建造好房子,也要为他们增收致富找到好路子,在产业培育、就业保障等方面做好谋划,才能真正让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促进农民增收,连云港以县区为单位推广“特色产业+”模式,因地制宜,实施东海“水晶产业+”、灌云“空港产业+”、灌南“稻谷经济+”、云台山景区“旅游产业+”等产业布局,就地就近发展富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和持续增收。

“在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确定后,我们把所有农村产业资金优先向新型农村社区投放,统筹资金、集中资源、持续投入。2018年以来,累计向新型农村社区投入6000万元,建成费庄百果园、条河菌菇园、朱桥标准化牛舍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为住房条件改善后农民群众的就业致富打下坚实基础。”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说。

提高农房项目与产业项目的契合度,让农民在家门口也有活干,有稳定收入和可靠保障,改善农户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才会持续。

本报记者 卞小燕 白 雪 刘玉琴

见习记者 张文婧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