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泗洪洪安村:上岸渔民有了稳稳的幸福
2020-06-24 15:32: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6月7日,天刚微亮,泗洪县洪安村养殖户刘兆山开始忙碌起来。穿梭于螃蟹塘内,他将长得过于密集的水草拔起,移栽到相对稀疏的地方。一圈忙下来,近两个小时,刘兆山汗流浃背。

今年54岁的刘兆山,原本是洪泽湖上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全家靠湖里150亩养殖塘口为生。“靠天收,一旦碰上大水,血本无归。”2017年,刘兆山响应政府号召,拆除围网,到岸上生活。

上岸后,刘兆山干的还是老本行。他承包了40亩塘口养螃蟹,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现在一家人结束了‘水上漂’,住上了楼房。”刘兆山说,他在本村水产品交易市场全款买了一套上下两层的套房,“儿子住楼上,我们住楼下。”话语间流露出满满的幸福。

在洪安村,像刘兆山一样,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渔船到岸上安居乐业的村民有210户,一举解决了看病、上学不便的难题,低收入人口还可以享受政策帮扶。

当记者见到洪安组村民朱殿林时,他正送儿子到开往县城学校的公交车上。“以前,我怎么也不敢想象儿子能去县城上学。”朱殿林说,由于父母接连生病,家中还有两个孩子要负担,2015年底,他家成了“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我不想让孩子将来和我们一样,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朱殿林说,县里出台的低收入子女扶贫助学政策让孩子们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阶段每年县里给予2000元扶贫助学资金。”朱殿林说,孩子上学不用愁了,自己和妻子一心扑在自有的8亩塘口养殖螃蟹,很快就摘掉了贫困帽。

“以前‘水上漂’,孩子的教育顾不上,生病一般也不去看,跑趟县城医院不容易。现在上岸了,跟以前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朱殿林感慨。

洪安村党支部书记刘长玉介绍说,这两年县乡村三级联动,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村里新建了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配了两个医生,村民小病不出村。

洪安村是“十三五”期间的省定经济薄弱村,2016年村集体收入不到15万元。村里借力省海洋渔业局帮扶,在双沟镇园区投资购置444.44平方米的厂房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年租金3.2万元。同时还利用扶贫资金,新建了150吨的冷库,每年可获得租金3万元,加上水上牧场、村集体塘口租金等收益,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6万元。

村民共富,才是最终目标。刘长玉介绍,全村587户227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61户。村民中从事水产养殖的占30%,从事水上运输的占20%,外出打工的占15%,剩余人员大多无固定工作。“最大的难题是这部分人一辈子只会养殖捕捞,无技术,上岸后如果没活干,那就富不起来。”

如何帮助村民们找到活干,洪安村的村干部们动了一番脑筋。利用退渔还湿水面,种植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成立水生植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45户上岸渔民和低收入户参与。刘长玉还以自己的100亩塘口为基础,联合周边村民的120亩塘口,创建长玉大闸蟹、青虾高效养殖基地,共有20户养殖户加入,亩均增收2000元。

考虑到本村的一些养殖大户,季节性用工时招工难,而邻近的洪泽湖农场,常年有农活需要找人干,2018年,洪安村成立泗洪县长胜劳务信息咨询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两名老党员牵头,把全村的富余劳动力登记在册,根据用工需求,随时随地“调配”劳动力。

“只要想挣钱,天天都有活干。”合作社社员蒋后会说,多时一天能赚180元,少的也有六七十元,年收入比上岸之前既稳又多。仅去年,劳务信息咨询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带动了近100个村民就业,年龄多为40至60岁。当年年底,村子整村脱贫。

脱贫了,还要确保不返贫,村里经常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回头看”。记者从刘长玉随身携带的扶贫工作日记上看到:王应飞,一家五口,2016年因病致贫,2018年脱贫,目前收入稳定;杨行友,一家三口,本人残疾,无固定工作,2015年底因学致贫,2016年底脱贫,目前收入不稳定……对于可能返贫的“边缘户”,村里还量身打造“造血”项目。

“我肢体残疾,无法外出务工,村里将6亩堤边废塘无偿给我使用,虽然淤泥较深,但我用来种植菱角、芡实,一年下来能有一万元收入。”村民杨行友说,自己照料塘口,老伴被村劳务合作社安排在饭店打零工,“我们肯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徐明泽

本报通讯员 顾佩佩 孙茹芳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